1. 2018年07月11日
第A09版:朋友圈
2018年07月11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被“接吻虫”叮咬 会得新型艾滋病?


锥蝽也叫接吻虫(网络图)

N海都记者 陈燕燕 实习生 何欢欢

海都讯 最近,广州疾控发布一篇文章《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每只悬赏8元,捉拿一种叫“锥蝽”的虫子,引起不少人关注。昨日,福建省疾控中心专家称,近年,广东、海南、福建、广西先后发现锥蝽,但均未检测出美洲锥虫病原,市民不用恐慌;不过暑假是出境游的旺季,市民仍应提高警惕。

美洲锥虫病 被称为“新型艾滋病”

记者了解到,被锥蝽叮咬后出现的病叫美洲锥虫病,隐匿性极强、危险性极高。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科主任技师谢汉国说,美洲锥虫病与艾滋病有本质的区别,两者的病原体不同,艾滋病是病毒感染,美洲锥虫病是感染克氏锥虫;艾滋病可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主要通过性传播,而美洲锥虫病主要通过锥蝽传播,不过二者又都可以通过血液或母婴传播。

美洲锥虫病隐匿性非常强,人类感染后不容易被发现,如没能及时治疗,会引起心脏、消化道、外部神经系统的改变,病死率比较高。这种病潜伏期可长达二三十年,确诊率低,又没有疫苗可预防,一旦到了晚期,就没有特效药物,因此,才有学者把它称为“新型艾滋病”,出发点是想引起大家的重视。

谢汉国说,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美洲锥虫病已扩散到了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已出现病例。目前,全世界估计有600万至700万人感染克氏锥虫。

锥蝽被称为“接吻虫”,专门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它们体形很大,一次性吸的血很多,所咬的伤口无疼痛感。叮咬后,它们会在附近排便。当人抓挠时,就会把锥蝽的粪便、尿液抹到叮咬处、眼部、口腔或任何皮肤破损处,致病的克氏锥虫就进入人体,引发美洲锥虫病。

出境到拉美地区 需防范锥蝽叮咬

“不是所有锥蝽都携带锥虫!”谢汉国说,锥蝽只是锥虫病的传播媒介,在非流行区,被它咬一口也不一定有问题,市民无需过于紧张。

他提醒,此次悬赏仅限广州地区,只接受广州市11个区的样品。但在福建地区,市民若发现锥蝽,也可用矿泉水瓶或其他带盖容器装好,记好采集时间和地点,联系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但捕捉锥蝽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用手直接捕捉。

锥蝽白天隐藏,晚上趁着天气凉快出来觅食吸血。因此,居家最好安装纱门纱窗,可在室内喷洒杀虫剂,外出野外活动,要穿长衣长裤加强保护,晚上阳台的灯少开,避免被锥蝽叮咬,引起皮炎甚至强烈的过敏反应。

出入过拉美地区的人员,可能感染锥虫病,传染源一旦输入,则有可能造成本地传播。他建议,入夏后,虫媒传染病高发,市民要加强防范,对疑似美洲锥虫病输入性病例和输入性锥蝽,应及时报告,并将标本送至疾控部门寄生虫病防治科(所)进行鉴定和检测。

福建也有锥蝽 两年多仅找到数十只

近日,泉州、莆田等地就有多位市民称捉到了疑似锥蝽的虫子,但经过疾控专家鉴定,这些虫子都不是红带锥蝽。

谢汉国说,从2016年起,福建也曾在全省搜捕锥蝽,两年多来,他们仅发现数十只红带锥蝽,种群密度低,分布范围也比较小。近年,广东、海南、广西也先后发现红带锥蝽,但均未检测出美洲锥虫病原。

他介绍,锥蝽的种类繁多,其中,大全圆蝽、骚扰锥蝽和长红猎蝽是美洲热带地区的主要传播媒介,传播克氏锥虫,引发美洲锥虫病。但是,在中国发现的是红带锥蝽(同属锥猎蝽科),并不属于美洲锥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美洲锥虫病主要分布在美洲,特别是拉丁美洲的贫穷地区,中国是非流行区,不是该病的自然疫源地,截至目前,国内尚未有美洲锥虫和主要传播媒介输入的相关报道,因此,该疾病引起继发传播和暴发疫情的可能性不高,市民无需恐慌。

广州市疾控中心也公开表示,本次“找虫”行动,是要找到本地的锥蝽,检测是否携带克氏锥虫,看看是否对我们存在威胁,防患于未然,并不是当地暴发疫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