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产总额看,2015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达到197.6万亿元,较上年500强资产总额176.4万亿元增长了12.0%,为十年来最低。
冯立果 李素云 | 文
冯立果为中国企业联合会经济学博士 李素云为国家信息中心中级经济师
编者注:2015中国企业500强是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14次向社会发布“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企业500强也呈现诸多新特征。新常态下中国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500强企业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自身变革,抓住新一轮对内对外机遇,直面颠覆性挑战,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中国企业500强是一个大企业群体,其突出特征是规模“大”:500家企业2014年的营业收入总额相当于中国当年GDP的93.8%,它们大多数都是行业龙头企业或地区支柱企业,它们拥有约4.5万家控股子公司和1.06万家分公司,它们参与制定了3.01万项国内外行业标准,并拥有53万项专利包括14.3万项发明专利,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要直接或间接接触到这些企业。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处在大企业的时代。
一、500家大企业的总体规模
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了59.5万亿元,相当于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3.4万亿元的93.8%(参见图 1-1)。2015美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为12.52万亿美元,相当于2014年美国16.2万亿美元GDP的77.3%。相比较,500家中国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当然看总量也要看结构看国情。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59.5万亿元营业收入中,293家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46.6万亿元,占中国企业500强的78.3%,因此毋宁说,国有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提高至236.1亿元,增幅仅7.5亿元,增幅为5年来最低。在近十年的500强中,入围门槛增幅最大的是2012中国企业500强,提高了33.1亿元;增幅最小的是2010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仅比上年提高了5.4亿元(参见图1-2)。
图1-1 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及其与当年GDP比值
图1-2 历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及增幅
(2)营业收入总额增幅和资产总额增长速度都显著下降。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59.5万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了6.98%,与2014年我国GDP增速相当,但仅比上年500强营业收入总额56.7万亿元增长了4.94%,为历年来最低(参见图1-3)。
图1-3 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和增长幅度
从资产总额看,2015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达到197.6万亿元,较上年500强资产总额176.4万亿元增长了12.0%,为十年来最低(参见图1-4)。从趋势上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500强的资产总额增幅总体呈现下滑态势。从结构上看,190万亿资产总额中,高负债经营特征的银行和保险企业资产合计达到135.3万亿元,占500强的68.5%,也就是说非金融企业的资产只占32.6%,不足1/3。
图1-4 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和资产总额
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共有144家,其中包括4家超过1万亿元的超级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2.89万亿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2.73万亿元)、国家电网公司(2.09万亿元)、中国工商银行(1.03万亿元);2014年中国工商银行的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参见表1-1);还包括140家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超大型企业,比上年增加了9家。从所有制分布看,这144家企业包括66家中央国有企业、52家地方国有企业、26家民营企业;从行业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金融(20家保险、银行和金融控股企业)、煤炭(13家企业)、钢铁(13家企业)、汽车(9家企业)、建筑(9家企业)、电力电网(7家企业)、石油(5家企业)、军工(5家企业)、房地产(3家)等传统领域,互联网领域出现了1家(京东)。
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144家大企业,在2014年共实现营业收入43.59万亿元,占5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73.3%;实现利润2.15万亿元,占500强利润总额的83.3%;职工人数合计为2231.4万人,占500家企业职工总数的71.6%;合计纳税额3.18万亿元,占500家企业纳税总额的80.1%。
表1-1 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超万亿的企业列表
四、企业间的规模差距总体在缩小
十多年来,中国5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总体稳定,比如农业、采矿业、重工业、轻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领域,有重资产企业,也有轻资产企业,规模差异大是一种正常现象。用规模大小来评价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本身意义并不大,即使同行业企业之间的规模差距大也是正常的。但仅从数据本身看,近10多年来,500强第1名和第500名的营业收入之比总体上呈现缩小态势,只是近6年波动幅度略大;我们计算了近10多年的中国企业500强的变异系数,发现其趋势总体上也呈缩小态势(参见图1-5)
图1-5 2003-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内部差异
中国文化中有“以大为美”的因子,“大”与“强”自然地被联系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大”就等于“强”。国内一些关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都把规模作为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从教科书中也知道美国等发达国家曾经进入大企业时代。20世纪90年代Fortune 500被引入国内后,“世界500强”的译法便被广为流传,大多数国人逐渐知道当代欧洲、美国、日本的那些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各界都希望国内也涌现一批能使国人引以为傲的大企业。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进入以满足“住、行”需求为目标的新阶段,大规模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大量重化工企业随之涌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大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名单。但与此同时,国人也逐渐觉得中国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企业离自己的期望有点远,随之对“世界500强”的迷信和崇拜也逐渐淡化;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开始审视“大”与“强”的差异以及大企业存在的真正价值,希望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E.F. Schumacher,1911-1977)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出版了《小的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的经典畅销书,其观点简单清晰,发人深省甚至具有颠覆性,出版40多年来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感。舒马赫指出,第一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的经济模式主要是机器工业替代手工业,规模经济、集中化、大型化和大公司是主要特征,但这种模式造成了“现代社会三大危机”:非人性的科技、组织和政治形态在减弱和扼杀人性;人类生存环境正在发出痛苦的呻吟;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已经面临严重的瓶颈。
舒马赫认为,企业不是越大越好,小也有小的好处,“小的是美好的”。这种观点长期以来难以得到实现,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情况才明显改变——许多传统行业的大企业都开始主动学习和掌握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大企业的科层结构和商业模式,把大企业“做小”。比如海尔集团2014年正在推动“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把集团公司成为一个孵化器和投融资平台,把员工从传统的科层制中解放出来组成一个个直面市场和用户的小微企业,把一艘“航空母舰”变成一支灵活的舰队。
2015年4月,万科集团发布了《万科集团内部创业管理办法》,鼓励员工辞职创业;联想集团的内部创业项目“神奇工场”正式运营,寄望它成为集团从硬件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重要跳板;美的、长虹、TCL等家电制造企业的内部创业风潮正在启动。舒马赫的经典观点是,“所有真正重大的创新和变革,一般来说都是从真正运用创造性自由的极少数人身上开始的”。从目前阶段看,可以说中国大企业内部蕴藏着积极变化,过去那种过度追求规模追求重资产的倾向正在慢慢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