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年5月22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22版:泉州新闻

  1. 版面导航
2011年5月22日

永春达埔:沉醉香海三百年

制作篾香时,村民们身上也染色了,犹如“阿凡达”

篾香晒在田间,犹如色彩斑澜的地毯

N厝边记者 林继学/文

谢明飞/图

在永春达埔镇乡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晒篾香。这周,天气放晴,各色的篾香把达埔田间地里扮成美丽的地毯,高低的梯田,又像多彩的海浪。村民们在田间忙碌穿梭,把一叠叠篾香铺上木架,犹如弹奏彩色的琴弦。

达埔镇的篾香小作坊,大多是简易搭盖。昏暗的小屋里,十来个村民正抓着大把的竹篾,先用楠材等制成的粘头做粘香打底,再整把在清水中浸湿,然后沾上木粉,放入机器里摇匀,晒干后,还得给香脚染上红色。

沾木粉时,粉尘飞扬,弥漫了小屋,村民的青丝瞬间被染成白发,衣服上也五彩斑斓,一个个看上去都如同阿凡达一般。刚来的人老是被呛得不停地咳嗽,做久的村民,慢慢习惯了,也就没了感觉。

38岁的达埔镇达德村村民叶清泉,做香已近20年。他说,这活得靠天吃饭,碰上大晴天,就没日没夜地赶。

凌晨1点,很多小作坊都亮起了灯,睡眼惺忪的叶清泉已开始忙碌,“干这种活就是这样,天没亮,鸡未啼,就要起床”。太阳出来后,作坊里又闷又热,有的人就光着膀子,还有的干脆只穿了条裤衩。做满了一担香,他们就气喘吁吁地挑到田间。

“永春的香,达埔最出名,达埔又以汉口的香最好。”50岁的汉口村民洪永祝说,汉口人的制香工艺,是古代阿拉伯人传下来的。汉口村有蒲姓少数民族,他们族谱里记载,制香是古代阿拉伯人所擅长,宋元时期,曾任泉州市舶司提举的阿拉伯人蒲寿庚,家族就世代经营香料。直至明末清初年间,蒲氏移居达埔镇汉口村后,也带来了篾香的制作工艺。后来,篾香制作工艺成为汉口村,乃至达埔的特色工艺,迄今有300多年。

在洪永祝看来,上好的篾香,色彩上要细腻又要有一定的光泽度,香应以自然的中药清为最佳。每日清晨,洪永祝都会点上一炷香,然后,整个房间都沉醉在香海之中。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