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年5月26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N17版:泉州新闻

  1. 版面导航
2011年5月26日

笑我傻笑我痴 谁解石头记

这方砚台是清嘉庆年间的

老刘想建博物馆,展示这1300多件石具

N厝边记者 杨梅香

谢明飞 文/图

馆主:刘能海,78岁 藏品:民俗石具 数量:1300多件

一块大石头上,记录一段悲喜传奇,于是有了曹雪芹的《石头记》。

泉港后龙一位老人,一生收藏民俗石具,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石头记”。

老人叫刘能海,今年78岁,穷毕生之力,醉心收藏民俗石具1300多件。别人拿石头换钱,他拿钱换石头。早年日子不好过,亲友都不理解。可老刘却乐此不疲,至今守在放石具的老宅里,不愿住儿孙的新房。有生之年能建个博物馆,让后辈了解石头的故事,是他最大的愿望。

老宅院落 堆满1300多件石具

刘能海的老宅有两层,围着院子,好几棵百年古榕环绕。老伴过世后,他就孤身一人住在这里。孩子们在附近建起大房子,请他过去住,他摆摆手回绝,“我的石头在这里,放心不下。”

老刘的石头,精心地摆放在屋子里、院子里、墙角边,甚至是房檐上。这些石具小的不足一斤,大的千余斤;有锤具、磨具、滚具、压具、砚石几大系列,其中有古代民宅用于镇邪的“石敢当”2块,明代用于练武考试的“义勇石”5块,古代石狮子10只,墓碑20多块,古砚石100多块,石秤砣200多枚……它们或粗犷,或典雅,都透出岁月的痕迹。

后院,除了露天的石磨、石臼外,老刘还建了两座小房子,房檐铺砌琉璃瓦。在小房子里,有一个很大的脚踩椿臼。这是古代的农用工具,可以将谷壳与大米分开,但费时费力。“放在外面,会被雨水浇坏。”为此,老刘花了几千元盖小房子,他准备将另一副磨面的石磨也搬进来,再架起木柄等,让人一看到就想起当初的劳动场景。

拿钱买石

邻居曾笑他傻

有人来看他的石具,老刘很高兴,不停地介绍,说到兴奋处还挥起手比划。

问起收藏累不累时,老刘爽朗地笑笑:“不累,怎么会累呢?”1958年,当时还在当教师的他见到不少石具斑驳,被人遗忘在角落,很心疼,开始有心收集。那时,他骑着自行车到农民家去找,买了驮回家。“还好我力气大,否则那么重……”

费力将石具驮回家后,妻子埋怨,为此吵了几架,孩子们也不理解,“那时,饭都吃不饱,根本没有闲钱去买石具。”邻居也觉得好笑,别人都拿石头去换钱,他却拿钱去换石头。

“但我就是放心不下,怕这些东西被毁掉。”就这样,老刘不断地从泉港、惠安、莆田仙游等地运石具回家。30年前,他到浙江出差,还专门去了一趟海边,找到一个用于稳定渔网的渔网锤,重两三百斤,几经周折通过渔船运回家。

有生之年

想建石具博物馆

“现在很多年轻人,再怎么解释,都不明白这些石头是做什么用的。”老刘说,他孙女10多岁的时候,指着石磨问他,这些大石头上方怎么有个洞。他解释了很久,孩子才似懂非懂地点头。如今,他的曾孙出生了,老刘更担心,“下一代,几乎都不懂这些东西了。”

担心与日俱增,为此,老刘在他收藏的典型石具前方,都立了一块石碑,上刻石具的名称、用途等。他还花了几千块钱,请来工人,做好托盘,将一件直径一米多的大石滚立了起来。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将这些石块建成博物馆,供人观赏回味。好几件有历史意义的石具,他已经捐献给博物馆了,还准备继续捐献。

征集令

泉州私人藏馆数量多,不少民间收藏家,已有条件开私人博物馆。这些家庭式馆藏各具特色,大多具有主题性,与博物馆的综合性馆藏区分开来,是泉州收藏界的一笔宝贵财富。只可惜的是,这些藏品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如果您的家里也收藏着值得一炫的宝物,欢迎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告诉我们,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