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在洛阳古桥中亭首发;期待夫子再为洛阳桥写篇散文
陆炳文与熊自强共同展示诗作《洛阳桥》
N本报记者 陈丽娟 谢明飞
见习记者 张清清 文/图
本报讯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经过14天的酝酿,著名泉籍台湾诗人余光中终于为泉州乡亲带来了他完整的“十段,40句”,琅琅上口的诗文跃然纸上,拳拳思乡的心情娓娓流出。
昨天上午,这篇题为《洛阳桥》的诗作,正式在泉州洛阳古桥中亭首发。这是继余光中4月份来泉(本报自4月19日起连续报道)续写《乡愁》第五段后的又一新作。
台湾文联主席、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陆炳文先生,受余光中的委托,带着《洛阳桥》的手稿出席首发仪式。
“余老特别交代我,新诗要回到泉州再发布。他说,这诗要献给长虹卧波的洛阳桥,献给勤劳爱拼的泉州人。”陆炳文介绍,《洛阳桥》全诗共分十段,每段四行,沉淀了余老先生76年的思乡之情。76年前,余光中还是孩童时,曾跟父亲见过一次洛阳桥。此后,虽然他两次回到家乡泉州,却一直没有机会将桥走完。直到今年4月22日,83岁的余老先生携夫人范我存,从桥南到桥北,用1060步丈量了洛阳桥,才算了却夙愿。
陆炳文说,余老返回台湾14天后,完成了对洛阳桥的吟诵。“这14天时间,他一直在构思,曾犹豫到底是该为洛阳桥写诗,还是写散文。”陆炳文还表示,一般现代诗不过八九句,没想到余老一口气写了40句,并且还觉得灵感没有用完。因此,《洛阳桥》诗作出炉后,不少人反映说,更期待余老再为洛阳桥写一篇散文,相信通过余老的文字所表现出的洛阳桥,会让大家更觉惊艳。
洛阳桥
余光中/文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
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
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
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
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
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头
或许母亲更年轻,曾经
和父亲一同将我牵牢
一左一右,带我在中间
三个人走过了洛阳桥
想必蔡公,造桥人自己
当年曾领先走过此桥
多感动啊,泉州人随后
逍遥地越过洛江滔滔
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
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
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
潮起潮落,年去年来
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
有的,急急于赶路,有的
在扶栏与望柱间徘徊
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
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
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
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桥上的七亭九塔,桥下
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蛎
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
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耋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
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
江水东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