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年9月28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XZA17版:漳州新闻-融入厦漳同城化

  1. 版面导航
2011年9月28日

错位分工 用“龙头”舞动“纵深”

建设中的正新(漳州)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长泰官山工业区一角
南太武高新技术产业区规划图
漳州台商投资区规划图

个案

两家企业的扩张之路

漳州高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高圣电子”)早在2007年就进驻长泰县官山工业园区。这家公司为专业照明电子产之研发制造公司,主要从事开发与制造电子式变压器,镇流器、LED灯以及节能灯等高科技电子类产品,年产量1800万只,是亚洲最大的调光器制造商。

公司的朱经理介绍,2008年该厂逐步开始投产,去年开始扩大生产,目前有两条生产线。按规划,日后将扩展到五条生产线,员工达1000人的规模。当时考虑把生产基地搬迁到长泰,主要因为在厦门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厦门只有几亩地,根本无法扩大厂房,就算有土地,价格也非常高,”朱经理说,于是必须要向外扩张。而长泰到厦门也近,高速公路也快通车了,但是长泰在用地上却宽松多了,现在漳州公司的占地是50多亩,是原来厦门厂区的好几倍。另一方面,长泰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也是公司入驻长泰的重要因素。“厦门的最低工资是1100元,而长泰是850元,此外在用水、用电上,也没有限制。”高圣电子还准备在云霄再投产一个厂区。

尽管高圣电子的版图在漳州不断扩大,但是这家企业还是坚持将总部设在厦门。朱经理认为,厦门作为一个发展较早的城市,在国际上认可度较高、而且接待条件也比较好,“一些外国客商一下飞机,就可以到总部”。

将总部、研发中心设在厦门、而将生产基地扩张到漳州,成为众多企业扩张的共同路线。

正新轮胎从1989年从台湾入驻厦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轮胎行业的领头羊。正新轮胎在厦门杏林、海沧均设有厂区,但是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厦门紧张的土地已无法满足企业的扩张需求。去年2月份,正新(漳州)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成立。正新轮胎进驻漳州龙海港尾南太武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计划总投资10亿美元,预计今年11月中旬试投产。

正新(漳州)橡胶工业有限公司建厂工务组林坤果经理说,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外加丰富的岸线港口资源,从长远看,这个新兴的工业区还是很适合设厂,“原料进口、产品出口都会很有优势”。而正新轮胎将总部设在厦门杏林,他认为杏林作为对外的窗口,在吸引人才方面很有优势,且一旦厦漳跨海大桥通车后,总部与漳州分公司的距离也不成问题,沟通也很便利。

两个工业区的对接蓝图

“港尾镇开发建设起步较晚,可以说,刚设立不久的南太武滨海新区,还是个处女地,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它与厦门隔岸相望,在推进厦漳同城化的进程中,凸显地缘区位优势,承接厦门产业转移的后发潜力大。世界十强的正新轮胎落户南太武高新技术产业区,就是有力的证明。”港尾镇党委书记李文兴说,南太武滨海新区由于正新轮胎这个大项目的进驻,引发了新一轮的发展。目前有6家正新轮胎的配套厂已经和港尾镇签订了投资合同,进入征地阶段。与此同时,滕王阁地产、德友盛地产等开发商抢先进驻。

对于未来的前景,李文兴说,“明年厦漳跨海大桥的开通,可以预见到,今后去厦门的漳州市民至少有200万人要经过港尾,将给港尾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同时疏港公路、疏港铁路、沿海大通道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未来的南太武滨海新区将建设成为龙海及漳州城市的另一个中心。

目前,南太武新区已完成了总体规划,总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由工业片区、综合配套服务片区及四个住宅片区等6个功能片区构成,规划人口规模25万人,拟建设以港口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主,集工作、居住、休闲为一体的滨海生态新城,在城市功能和城市经济发展上与龙海、漳州和厦门实现互补。

除了港尾镇外,长泰县武安镇官山工业区则是另一个典型。官山工业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规划为纸制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服装纺织和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功能区,定位为环保科技型工业区。

长泰县武安镇官山工业区管委会书记连维明说,官山工业园区正在积极对接厦门转移的企业。他认为,厦门制造业转移漳州是厦漳同城的必然趋势。

就在今年的9月8日,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总投资52亿元的海投(长泰)科技创业园项目正式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由厦门海沧投资集团投资开发建设,占地1000亩,规划建设厦门海沧科创中心长泰基地和中国(长泰)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设立工业生产、物流基地和海沧保税港区长泰监管点,建成集研发、生产、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

一个区域的全面转身

相比港尾和长泰武安镇官山工业区,在厦漳产业对接上,刚刚挂牌不久的漳州台商投资区将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漳州台商投资区实际规划建设范围为龙海市角美镇的全部区域,角美是厦门和漳州的接点城镇,也是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之一,区域总面积为163.7平方公里,下辖41个村(居、场),常住人口为21万人,是福建省最早开发的外向型工业区之一,产业优势明显。目前,已培育形成电子光电、汽车制造、金属材料、食品加工、纸制品五大产业体系。

根据规划,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的目标锁定在突破1500亿元,财税收入达60亿元;力争10年努力,到2020年,形成一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主导产业集群和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2000亿元,财税收入150亿元。

在台商投资区的未来规划中,将凭借东连厦门市、西接漳州市的优越区位条件,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南部最具投资潜力的重点区域之一,是厦门湾北岸经济梯度转移和台湾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对此,漳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主任郑隆松表示,漳州台商投资区与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接壤,厦漳同城化的推进,对漳州台商投资区来说是最直接利好。为抓住厦门产业转移的契机,目前漳州台商投资区已完成了规划修编。做到规划编制、产业布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政策体制“五统筹”;总体布局为“一心(即中心城区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两带(即:沿角海路—324国道、铁路形成的产业发展带,沿九龙江生态绿带形成生活、居住、休闲为主的城区服务功能拓展带)、三组团(即:龙池拓展组团、东美组团和龙江组团)”,积极承接厦门的辐射和产业转移,将成为海峡西岸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闽台产业对接密集区和宜居宜业新城市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