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徐锡思
10月10日,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发布了2012第二季度订货会结果,订单金额同比增长9.5%;同时发布的还有今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2%。记者走访业界了解到,随着10月份的来临,大多数鞋服企业的2012年春夏订货会已经结束,总体上看依然有所增长,但增幅十分有限;同时,面对国际巨头的全面竞争,分销商对明年的销售普遍不乐观。运动品牌销售和订货的颓势,从上半年已经开始对上下游产生影响,一些鞋材企业纷纷停产或关闭,零售门店的变革也屡见不鲜。
无奈的差异化
10月9日,福建力道鞋服有限公司的一场品牌招商会在晋江一家五星级酒店如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个合作商在上午10点终于聚齐。记者了解到,这些人原本经营的大多数是运动鞋服,而力道鞋服的主打,却是户外运动装备;力道鞋服的母公司龙德集团,本是晋江一家知名企业,除了旗下的运动鞋服企业外,更为人所知的鞋底制造。
已在运动鞋服这行做了近20年的龙德集团,为何选择了户外作为品牌发力点?该公司运营副总向国罕认为,首先是对户外品牌的开拓,目前还是一些小打小闹,但整体市场一直在壮大;其次是运动鞋服在泉州已经是一个相对非常成熟的产业,业内厮杀趋向白热化,其激烈程度并非普通后来者可以承受。
与此相佐证,随着体育用品企业订货会结果的发布,一场“价格战”在所难免。从各大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综合分析,运动品牌集体涨价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非上市企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例如贵人鸟的订货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左右,订货总额增长30%以上,涨价幅度同样在10%左右。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结果,部分经销商坦言还需要看销售才能见分晓,“如果东西卖不出去,我们也没有那么多钱先垫付回款”。
这种局面,并非一家独有。一家海外上市的运动品牌福建分公司营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年景好的时候,是代理商、经销商主动上门希望得到分公司的“照顾”,但今年连着两次发布会场面都略显冷清,分公司为了完成目标订货额,不得不派人全面出击,说服经销商和代理商积极订货,至少在数量方面不能比去年少,这样在单价上涨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实现增长。“看涨不看跌,涨一点点也是涨,一旦跌下来,就会像过山车一样止不住。”该负责人感慨,如果要较真的话,今年很多人的考核会无法达标。
波及上下游
运动品牌的这一变化,最先感受和感受最深的,应该是原材料供应企业,从上半年开始业务量就急剧下滑;此外则是零售环节的挣扎,也预示着明年的压力。
南安人黄先生最近一边忙着寻找项目,一边接待到公司清算账目的人,两年前从别人手里盘过来的亚特鞋服有限公司已经做不下去了。“一方面是现在业务量下降得太厉害,另一方面是有业务往来的企业都半死不活了。”黄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公司主业是制作和供应鞋材给南安、晋江的一些鞋厂,但从今年二季度开始业务量就下滑了,经过了解才知道是这些鞋厂代工的订单减少,主要是因为放单的大公司将业务砍掉或回收;还有则是货款问题,账期一拖再拖,还有一两家突然关了,人都找不到。
实际上,像黄先生这样的企业并不少,记者初步统计了今年5~9月份在泉州本地媒体刊登清算公告、注销公告的鞋服原料企业,总数有近百家。尽管规模都不大,但也真实地反映出洗牌的苗头,毕竟这些原料供应企业涉及的成品生产企业数量众多;记者电话了解时,对方也大多还没有找好下一个项目要做什么,选择刊登公告而不是直接关停走人,是担心会影响到今后的新生意,实际上将厂子扔下不管的不在少数,但要起死回生很难。
上游如此,下游也紧绷绷的。一家知名上市运动品牌的直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得失兼备”:失去的是原本定位在300~500元之间的产品,被耐克、阿迪达斯的打折品抢走了很大一块,导致产生了很多的库存;得到的是跟国际品牌短兵相接的经验,促销手段、新品推广、门店设计等,确实有其独到的地方,“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一双就要几百元的鞋子,购买的时候还是很理性的,这不是品牌和打折能左右的。”
该负责人透露,在年前将会对直营店进行一定的整合,但动作不会太大;整体上的门店数量都是在增加,但在稀有店铺资源的争夺方面往往有心无力,毕竟国际巨头可以使用的资金和既有的经验还是有很大优势,“明年会更加困难,尤其是分销商、代理商如果撑不住,直营公司就要冲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