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萧镇平 文/图
核心提示
在平和九峰镇,有一个城隍庙很出名。它的出名,除了因为规模宏大,是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供奉的城隍爷很特殊:唐代大诗人王维。
一个是南方的县城,一个是唐朝时北方的大诗人,两者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
奇特
南方县城城隍庙 供奉北方大诗人
九峰镇位于平和县西部山区,与广东省的饶平、大埔和福建省的诏安县毗邻,是通往广东的要冲。九峰原系平和县治所在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县政府才搬至40公里外的小溪镇。
从漳州市区出发,沿着省道307驱车两个小时,就进入九峰古镇,汽车驶过一座古牌坊后,就是著名的平和县城隍庙。这座城隍庙,是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宏大,位居全省各县之冠,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布局完整,坐北朝南,五进,中轴线上大门、仪门(后接通道式戏台)、凉亭、大殿、后殿依次排列,层门洞开,两侧为回廊。整体建筑宏伟壮丽,其中仪门、凉亭、大殿至今均保存完好。
庙内供奉着城隍都尊神、内宫太夫人神像、东狱宫狱爷神像、马将军神像等。尤其是二进和四进的回廊壁上,绘有《福禄寿星》、《二十四孝》等40多幅精美壁画,更是弥足珍贵。庙门口左右两边供奉的是马将军,也就是城隍爷、城隍妈出巡时的坐骑,这是少有的配置。平和县文史学者卢一心经考证后,认为这种规模的城隍庙已达到“府级建制”。
“我们所供奉的城隍爷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庙祝朱老伯已年近70岁了,已在此看管城隍庙15年了。在他的指引下,记者看到,除了城隍爷是王维外,整个庙宇与其他地方的城隍庙并无两样。
“城隍庙已有500年了,香火一直很旺。”朱老伯说,每年农历五月廿五是城隍爷寿诞之日,不仅闽粤两地的民众纷至沓来,而且台、港、澳同胞和南洋各地的不少侨胞,也都不远千里前来进香朝拜。
一个是南方的县城,一个是唐朝时北方的大诗人,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这得从平和建县时说起。
探究
明朝一代大儒 奏请建立平和县
说到平和建县,就不得不说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正德八年,漳州南靖燃起起义烽火,起义军转战闽粤赣三省边区,致使“三省震动”。正德十一年(1516年)冬,朝廷任命王阳明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抚,作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率三省军队进入这一地区“剿抚”,至翌年春平息了起义烽火。
这次农民战争的原因,一是明朝正德年间从朝廷到地方官府的政治腐败,苛捐杂税逼得民不聊生,致使贫苦农民揭竿而起;二是漳州南靖县地域过于宽广,发生起义的地点河头(今九峰一带)远离县城又太远,该处南边8公里就是广东省,西边与龙岩接壤,漳州南靖官府鞭长莫及,广东、龙岩又管不到,形成一个政府管理的空白地带和“化外之区”。
战乱平息后,王守仁奏请朝廷再设立一个新县,朝廷批准了王阳明的请求。正德十二年底,划出南靖县的清宁、新安二里共十二图建县,取“寇平民和”之意,定名平和县。
王阳明对平和县城的兴建十分用心,他不仅亲自踏勘了河头建县地点,选定九峰镇,并根据明朝政府的规定在建置县衙的同时兴建了城隍庙,多才多艺的他亲自设计了县衙和城隍庙等建筑项目。
正是在王阳明主导下建成平和城隍庙。
根据自己信仰
确定平和城隍爷
城隍庙建成后,城隍爷顺利入住城隍庙了。城隍爷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很多地方的城隍爷常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充任,希望城隍爷们的英灵能和生前一样护佑百姓,除暴安良。
依照这种惯例,大诗人王维根本和平和县扯不上关系。事实上,平和县志里,对于城隍庙里的城隍爷是谁,并没记载,不过,数百年来,当年民众都众口一词,城隍爷就是唐朝诗人王维。
“有意思!”卢一心说,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在历史上影响力和地位自然不在话下,但被安排到这里来当“城隍爷”,确实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隍庙,而每座城隍庙里的“城隍爷”,都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根据地方和等级需要而定就行,由此足见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抚王守仁对王维的信仰。
闽台关系研究专家、历史学家、漳州市委党校历史学何池教授经考证后,在《炎黄纵横》中发表的《王阳明、王维与平和九峰城隍庙》一文中提出,根据各地城隍神人选都不相同(大致是有功于社稷或在某方面为老百姓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的现状和做法,考察了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和宦场起落,并把其与王维作了一番比较,认为民间的传说不无道理。
第一,王阳明是该庙的设计者和主持人,而且当时他还是这里的最高军政长官,这一双重身份使他顺理成章地“设计”了城隍神人选,而作为都察院右都御史的他也拥有选择城隍神人选的最高权力;第二,王阳明和王维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两者都是才学出众的学者,都同样醉心于诗赋,都同样有崇尚儒释的思想,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两人都同样有过宦海沉浮的曲折际遇。可以说,是惺惺相惜的思想感情和对王维才学的情有独钟,使王阳明把王维推上九峰城隍的神座,嬗变为地方黎庶的保护神和官吏执政的监督神。
□相关链接
大诗人王维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王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如《鸟鸣涧》、《辛夷坞》等,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各地城隍爷
城隍爷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很多地方的城隍爷常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充任,希望城隍爷们的英灵能和生前一样护佑百姓,除暴安良。
北京的城隍爷是文天祥、杨椒山:文天祥是南宋忠臣,这是人所共知的。杨椒山是明代大臣,因弹劾奸相严嵩,被捕入狱,死于昏君奸臣之手。
杭州城隍爷周新,在明朝永乐时任浙江按察使,铁面无私,人称“冷面寒铁”,后遭奸臣诬陷而死。
南宁、桂林的城隍爷是苏缄和浙江绍兴的城隍爷庞元,均是忠臣良将,对百姓宽厚仁慈。
古都西安的城隍叫纪信,在刘邦被项羽围困期间,扮刘邦假降,刘邦则趁机冲出城门。纪信被项羽怒焚,百姓念其忠烈,尊其为长安城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