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陈东升 黄谨 文/图
【核心提示】
对于忙着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异地泉商来说,眼下最利好的消息,无疑是来自家乡的呼唤。
据了解,为泉州产业升级注入新生力量,正成为泉州市政府近年来的重点工作。泉州市统战部统计称,目前在省外创业的泉商已超百万人,如果能做好海内外泉商的回归创业工作,对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和海西经济区建设影响极大。
为吸引泉商回归,泉州市成立了“回归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都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明确的分工负责、跟踪落实及服务协调等相关制度。对于重要项目,各地基本上做到指定领导负责跟踪落实,有的地区还通过实行“一厂一策”等具体措施抓好项目落地。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回归创业项目的投资总额达1000亿元以上。这些异地回归的泉商,极大地促进了泉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一个样本
洪再双:回归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走进南安市英都镇恒坂阀门基地,是一片工地建设的繁忙景象:申鹭达工业园、福建华英阀业有限公司、泉州英侨节能阀门有限公司、英特凯阀门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已经竣工投产,福泉工业园等7个项目也正在建设当中。如今,在恒坂阀门基地内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首期占地2000多亩,国内最大的阀门基地雏形渐显。
恒坂阀门基地所在的地方,原本是一片荒山野岭,能有今天的模样,与辽宁锦州南安商会会长、英特凯阀门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再双的努力息息相关。与那个年代的很多老乡一样,洪再双十几岁就外出闯荡,成为南安在外的阀门销售大军中的一员。几十年拼搏下来,面对新经济形势,洪再双也开始寻求着转型的机会。2006年,在泉州大力提倡泉商回归创业的背景下,洪再双联合了几位异地泉商创立了英特凯阀门有限公司,并为建立恒坂阀门基地积极奔走,呼吁异地泉商们进驻阀门基地。为完善基地配套,英特凯阀门有限公司还在基地内建设了英都阀门展示中心,目前成为国内最大的泵阀展示中心。英都镇蔡副镇长评价说,在促成整个阀门基地的启动、建设上,洪再双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水暖阀门方面,南安的供销大军是非常出名的,控制了国内50%以上的市场,这是南安打造阀门基地的优势之一。”对于阀门基地的发展状况,洪再双非常有信心,而现在一切也正在按照当初的计划进行着。
洪再双说,闽南人都有浓重的归乡情结,很多十多岁就出去打拼的泉州人,其实现在都很想回来,如果政府能在政策上对泉商回归有更多的倾斜,更大力度的扶持,异地泉商回归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现状扫描
大批回归项目 推进新兴产业培育
近年来,泉州加大了吸引泉商回归创业的力度。据泉州市统战部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截至2010年5月份),泉州市回归创业项目的投资总额达1000亿元以上,海内外泉商回乡投资超亿元以上项目就达237个,5亿元以上项目26个,10亿元以上项目16个。目前,晋江市“回归”项目已占到该市引进项目总数的80%以上,南安市回归落地项目已达到300亿元以上,安溪县2010年以来回归项目意向投资额达到380亿元。各地回归项目正形成井喷式的发展势头。
而这些落地的回归项目,也确实为泉州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文化创意、光伏光电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如:南安引进华源电镀集控区项目,为解决水暖行业污染问题开辟了新途径;晋江吸引广东晋江商会会长杨金溪回乡投资3000万美元,兴建高端印刷企业,引进国际先进印刷机械设备,使泉州印刷技术有了跨越式的提升,并与泉州鞋业、服装等产业形成产业链对接;永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辐射,引进一批服装轻纺项目,目前已形成产业集聚,在完善当地产业结构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德化龙门滩镇引进港商投资8亿,兴建福德光电项目;泉州市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林尚鹏,投资1.2亿元在德化雷峰镇开发旅游项目“瓷都印象”……不胜枚举的回归项目,推动着县乡乃至泉州市总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新兴产业的培育。
此外,惠安引进的聚龙小镇项目、安溪在龙门镇引进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南安引进的泉安创业园等,也都是回归项目带动泉州小城镇开发建设的典范案例。
微观察
引进来,还要带起来
在泉商回归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异地泉商们一方面对泉州市政府的诚意感到满意,一方面也有着一个共同的担忧:有的县市政府在引进企业后,在后期服务却一时有些跟不上。对于这一点,泉州市统战部经济科科长陈晖表示,在一些个别地方确实存在常态化工作机制不完善,推介对接不够,项目管理没跟上的现象。
如何能更好地服务回归泉商,让他们在决定回来时没有后顾之忧?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探讨这个问题,加强政府服务意识成为更多人的共识。作为最早回归泉州的异地泉商之一,第九届世界南安同乡会主席、深圳泉州商会理事长林长荣说,各级政府要能切实实施回归工程,不要出现政府前任领导引进的项目后一任不认账的情况,才能让异地泉商们真正的心里踏实。
“回归工程,从长远来看还是要‘以商招商’,依靠回归后的企业去传扬地方政府的信誉和力度,让先进来的泉商去劝说其他异地泉商回来,这才是真正的长远之计。”
记者手记
家门口的新创业
少小背井离乡,老来落叶归根。对于泉州人来说,不管离家多远,挥之不去的总是浓浓的乡情。在传统时代,老一辈离乡泉州人,习惯赚到钱后回家建祖厝;而现代社会,异地泉商更热衷于回家创业,让家乡人也能分享自己的成功。泉州人敢拼会赢的精神,更维系了异地泉商一遍遍投身创业的勇气。
据统计,2010年泉州引进落地的回归项目直接推动新材料、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应用的就有5个,推动传统产业与信息化融合的项目有3个,填补产业链缺失的有2个,改造传统产业生产流程的3个,新专利、实用新型技术项目10项。异地泉商回归的作用,已经扎扎实实地反映在数据上面,成为泉州经济升级转型的一股重要力量。
不过,回归之路并不完全一帆风顺。有的回归项目因后期服务一时跟不上,延缓了项目的投建投产时间,这些都影响着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影响回归创业工程形象。
因此,在土地资源紧缺、外地政府另有“优惠”的形势下,吸引泉商回归不应只是在土地和税收上给予承诺,政府能否提供更优越的“软环境”,也是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