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年6月21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XZA08版:今日关注

  1. 版面导航
2012年6月21日

族氏迁徙交融 不解的血脉情缘

塔下村张氏宗庙,是客家人在闽南开基的一个缩影
永定会馆已无昔日繁华,只住着两三户人家
南靖梅林云水谣,还保留着不少客家生活风貌
鼓浪屿菽庄花园

N本报记者 周杨宁 杨清竹 见习记者 戴江海 文/图

核心提示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族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

从族谱上探析,古往今来,龙岩、漳州、厦门三地人,跨越地域文化差异,族系交融频繁。族谱,将三地人的血脉情缘拉近。

在漳州境内,一座座客家祖庙,无声地诉说着闽西客家人入漳的历史,数百年沧桑流转,数百万的龙岩客家人涌向漳厦两地,生根发展。而在厦门的每个角落,遍布着漳州人,早已司空见惯。

很快,动车就将厦漳龙三地连接起来,时间缩短,空间拉近,可预期的是,三地人的往来交融将再掀热潮。

【迁徙路线:龙岩→漳州】

客家宗族 闽南开基

塔下张

南靖书洋塔下村,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闽南周庄”。

很多人都不知道,塔下村其实是一个客家村落。在宋代淳熙年间,进士张化生的第九世孙小一郎,于明宣德年间,从永定迁到塔下村,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张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家族逐渐兴旺,他们在沟谷两边建造客家人的传统建筑——土楼。最早的福兴楼建于明代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后来又陆续建造了42座土楼,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等,这些土楼沿山溪呈长形遍布,千姿百态,气势恢宏。

村庄东面山坡上,是一座设计精致、古朴典雅的宗祠,张氏家庙“德远堂”。这座家庙,承载着客家张氏迁居漳州的历史。在堂内,珍藏有厚达500多页的《张氏德远堂族谱》,记载了张氏宗族的繁衍生息。

这里至今讲客家话,保持了大多数的客家生活风貌,那一支支石龙旗杆,是客家人笃重教育的象征,即便是现在,这些石龙旗杆依然激励着塔下的学子,发奋读书,出人头地。

梅林简

在风光旖旎的南靖梅林云水谣,则是客家简氏的聚集地。简氏大宗祠,位于云水谣北边,这里的简氏开基始祖简德润,名四郎,元朝年间,由永定迁居至此。简氏大宗祠内悬挂有众多历代名人及其贤士官宦所制匾额对联,显示传下子孙人才辈出,业绩辉煌。简氏开基已有600多年,现已传至25代,如今仍定居当地的有近万人,但从这里走出去的台湾简氏,如今却有16万多人。

这里的客家人多数还聚居在土楼,他们亲密无间,楼里的人们都以辈分相称呼,或称叔伯,或称婶婆。有客人自外乡来,楼里的人都热情接待,不分彼此,谁人欠物件,向邻里说一声就借走,用过即还,不论住在哪座楼里的人,日子都过得和和睦睦、舒舒爽爽。

南靖与闽西客家地区接壤,600多年前开始,闽西客家不断举族迁徙南靖,如今,南靖客家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30%,大部分聚居在书洋、梅林两镇。

九峰曾

与南靖紧邻的山区县——平和,也有许多客家宗族。曾氏则是其中的代表。平和曾氏家庙,堂号“雍睦堂”,地处国家级文化名镇——旧县城九峰镇中心。

平和曾氏由龙岩上杭迁徙至龙海,元朝年间,又从龙海迁到九峰。曾氏在九峰开基后,遂开枝散叶,遍布平和每个乡镇。如今,曾氏人口在平和总人口中占了近1/10,在平和214姓人口中排第4位。

至于平和有多少客家人,如果按语言来界定,讲客家话的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20%,如果按照姓氏迁徙的渊源来界定,平和县客联会研究认为,从闽西客家迁入平和的姓氏有16个,占全县人口的80%。

漳州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曾一石说,根据族谱的记载,在漳州境内,笼统地讲,目前居住着五六十万客家人,他们是祖上从龙岩迁徙入漳,聚居区主要分布在闽粤边界的狭长地带,即诏安、云霄、平和、南靖等4县19镇,占漳州总人口10%左右。

外出谋生 落脚漳州

中转站“永定会馆”

除了祖上迁徙漳州山区,近现代还有一部分客家人,因为就业、升学、参军、打工等原因入漳。这其中,人数较多的是龙岩永定人和长汀人。

旧时永定人外出谋生,以经商和做手艺为主,外出线路要么顺汀江南下至潮汕,要么经南靖至漳州、厦门,漳州因为路途较近、旧时商业较发达,而成为外出永定人的主要落脚点。

在漳州市区龙眼营,曾经还设有永定会馆。永定会馆坐落于龙眼营西南侧,大厝门前面墙边有水井一口,供当时商旅往来的行人饮用。大厝后侧,另有并排二间房,分别为永定人旅漳身体染病时的疗养房和看护人的住房。今年已经80多岁的永定人李老伯回忆,其幼时来漳便住在永定会馆,会馆为前清时期在漳永定人集资捐建,“用现在的话说,会馆就是一个驻漳办事处,永定人来漳,都是通过会馆找到工作。这里也是一个贸易中转站,永定特产运到这边来,再销往厦门、广东,甚至出口,而永定人来漳州进货,也都是由这边采购。”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策的原因,永定会馆解散了,当时馆里有名望的人,都外出发展了,但会馆周围,依然住着一些永定人。

工人随工厂举迁

长汀,旧时是汀州首府,文化较发达,有些读书人因仕宦而落籍漳州,也有些人因经商而定居漳州。但现今漳州市区长汀人的大举迁入,则是因为红旗机器厂从长汀迁址漳州。红旗机器厂是大型国营军工厂,1980年转轨生产民用品,1987年厂址迁至漳州。原漳州红旗机器厂党委书记张泰盛称,随红旗机器厂搬进漳州的员工中,有528户4000多人是客家人,其中多数是长汀人。

“厂里建了员工宿舍,叫红旗新村,现在还住着不少长汀人。”张泰盛说,现在红旗机器厂依然有很多长汀籍的员工,工厂还在生产,但效益却大不如前。刚来时,长汀籍员工只生活在厂里的小世界,后来厂里也有了漳州本地工人,他们开始交流起来,长汀员工慢慢融入漳州生活,现在,这些长汀员工的第二代、第三代很多都只会讲闽南话,不会讲客家话了。

【专家观点】客家人影响着闽南文化

无论是近现代入漳的客家人,还是祖居漳州的客家人,他们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被同化之路。漳州客家文化研究联谊会秘书长詹火忠说,客家人是一个很善于适应环境的族群,旧时客家人聚居闽南时,受到排挤,为了融入当地的族群,客家人选择了主动去学习当地的文化语言。

客家人聚居闽南,闽南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显而易见,但客家文化也在影响着闽南人。“比如说土楼,这就是典型的客家建筑,客家人把土楼建在闽南后,闽南人也开始效仿,一些非客家区也纷纷建起来了,这其中比较出名的华安二宜楼,很有可能就是闽南人向客家人学习建造的”。在詹火忠看来,客家人深厚的宗族观念、修谱筑牒的传统、尊师重教、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等,都深深影响着闽南人。

【迁徙路线:漳州→厦门】

鼓浪屿两大望族

雾峰林家

去年,台湾一剧组在厦门拍摄纪录片《雾峰林家》,一段段陈年往事,再度浮出水面。

鼓浪屿上,现存的林祖密故居有主楼和副楼两栋,家资万贯的雾峰林家,留存在鼓浪屿的宫保第并没有显露出那种大户人家宅第的气势。

雾峰林家,来自漳州平和五寨。曾是叱咤台湾的第一望族,后迁回厦门,依然是举足轻重的大家族。林祖密是雾峰林家的后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强行占领了台湾,林祖密不甘心做日本侵略者的顺民,放弃巨大的家产,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带着全家迁回厦门,成为第一个恢复中国国籍的台湾人。

在厦门,林祖密加入中华革命党,捐银十万两作军饷,并召集漳、泉有志之士,于鼓浪屿组织秘密机关倒袁世凯。他还在厦门兴业办厂、开挖煤矿、投资交通、赈济灾民……为战时的厦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板桥林家

除了雾峰林家,鼓浪屿上的另一大家族、菽庄花园的主人,则是来自漳州的另一大家族——板桥林家。

板桥林家祖籍龙海,清乾隆年前迁台,曾是台湾第一富豪。百年来,板桥林家一直活跃在两岸商界、政界,为厦门的发展竭心尽力。

光绪二十一年(187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将台湾割让日本。板桥林家第四代、台湾名绅首富林维源,率带眷属内渡厦门。林尔嘉是林维源的长子,光绪末年,他任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厦门商务总会总理。1907年,厦门商务总会兴办电器通用公司,拟在鹭岛安装电灯、电话,林尔嘉投资30万银元促成其事,使得鹭岛有了电灯照明和电话通讯。

1913年,林尔嘉选址鼓浪屿港仔后兴建“菽庄花园”。他利用一块不到10亩的坡地,创造出宽阔的空间,把能看到的景色全纳入花园的怀抱,小巧别致。1956年,林尔嘉的亲人把花园献给国家,成为公园。后来,政府对菽庄花园进行修缮、扩建,如今,已是鼓浪屿上享誉盛名的景点之一。

【迁徙路线:厦门→龙岩】

龙厦近代不了情

龙岩与厦门,一个是九龙江的源头,一个是九龙江的入海口,二者之间,隔着一个漳州,看似没有太多必然的联系,实则不尽然。龙厦两地,往来频繁,即使在抗战期间,也没有间断过。

吴尔芬,是厦门大学客家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他口中了解到了厦门与龙岩间,那些不为所知的故事。

1937年,时逢抗战,厦门大学从厦门搬迁到了偏远的山区——龙岩长汀办学,突然之间,教室从高楼大厦变成了破败的庙宇、防空洞。抗战8年,使得厦门大学在长汀足足待了8年之久。从初迁长汀时学生不到300人,发展到1945年全校师生近千人。

另一波厦门与龙岩人员往来的高潮,则是在40多年前,2万多名厦门知青,来到龙岩插队落户,在那里奉献青春热血。

吴尔芬说,1969年,厦门市集美中学、集美华侨补习学校组织了数百名学生,徒步数百公里,历经一周时间来到永定,由此,拉开了厦门市上山下乡运动的序幕。到了1979年,有2万多名厦门知青到闽西永定、武平、上杭三县插队落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留在龙岩的厦门知青还有约600人。

改革开放后,也有大批龙岩人涌向厦门,参与各行各业的建设。吴尔芬说,据不完全统计,在厦门工作生活的龙岩客家人,约有40万人。

【专家观点】厦门大家族 来自漳州的不少

漳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涂志伟说,自古以来,厦门与漳州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厦门本岛先民一大部分迁自漳州。

“南陈北薛”是最早聚居厦门的两大姓氏。这其中的陈氏家族,在唐朝时自漳州举家迁入嘉禾屿;厦门江头吕厝、乌石埔、莲坂、后江埭等村社姓氏都源于漳州,特别是老市区的轮渡、厦港、鼓浪屿,也多是漳州九龙江沿岸移民。

“如果要问在厦门有多少漳州人,根本无法统计,不说早期迁徙厦门,单说近两三代,在漳州,几乎家家有亲人在厦门工作,在厦门,随便大街上碰到的,就可能是漳州人”。涂志伟说,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十年来,六七十万漳州人移入厦门,或投资、或就业、或升学,他们已成为新厦门人。而厦门部分辖区历史上属于漳州府管辖,有“古海(澄)同(安),今厦门”之说,从地缘上看,两地是密不可分的。

500多年前,漳州月港兴起,当时的厦门岛为漳州月港的外沿港,是漳州商人与外国人贸易的港口,甚至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海关——“漳州海关”也设在厦门轮渡。而港口的兴衰,还决定了人员的变迁。“当时月港最繁盛的时候,把闽南一带,包括厦门、泉州的人都吸引到漳州月港来,频繁从事贸易活动,后来月港衰落,厦门港兴起,又带动了一次人员变迁,闽南一带的人都往厦门走,漳州尤其是龙海一带的不少人,就是那个时候到厦门定居”。涂志伟说。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