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叶碧玉 庄奕烨 吕波 文/图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三天,就有消息称,其作品将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而据了解,近日语文出版社已经确定将莫言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在众多读者看来,莫言作品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充满了血腥、暴力,甚至色情,将其选入高中教材,对中学生会不会有负面影响?普通中学生能否吃下这一棵来自山东高密东北乡的“透明的红萝卜”呢?
对此,网友议论纷纷,褒贬不一。本期的“海都名家会客厅”,我们邀请了泉州本土作家及高中一线语文老师,对此话题展开激烈讨论。
正方观点
莫言作品入选教材已有先例
中学生能读到这样的文章,很幸福
名家语录
1.你现在不认识莫言,明年中考高考你可能就会遇见他了。
2.你问学生能不能读懂莫言的作品,学生说,老师,不要侮辱我们的智商。事实上,魔幻现实主义也不是很难很深的东西,《哈利波特》也是魔幻现实主义。
3.现在学生能在教材里读到这类文章,应该是幸福的。
陈武:来参加这次名家会客厅之前,我还特地找了几个学生,问他们有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能不能读懂。学生笑着说,老师,不要侮辱我们的智商。在信息时代,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非常多,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不容小觑。而且从莫言的其他作品来看,其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事实上,魔幻现实主义也不是什么很难很深的东西,比如《哈利波特》也算是魔幻现实主义,很多学生都爱看,我女儿从初一年就开始读了。
再看看这次入选教材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属于“残酷现实”类作品,深刻体现了莫言少年时期当童工时亲身感受到的痛苦,其语言和写法与众不同,读完让人有一种感觉“原来小说也可以这么写”!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足以展现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我想学生要学的就是这些。
另外,毕竟100年来中国才有这么一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肯定,让更多学生了解诺奖得主的作品,了解中国文学,也是应该的。
江小飞:事实上,人民教育出版社早在2004年就将莫言作品收录在人教版教材中,当时的高中《语文读本》就收录了其短篇小说《枯树》,另一套高中选修课本《小说赏析》中,节选了莫言的早期作品《红高粱》的一个片段。此次《透明的红萝卜》再入选,并不是偶然,只不过是因为有了莫言获奖这个契机,大家就很自然地把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其实没有必要。
在如今网络发达、信息多元化时代,中学生的文化视野已今非昔比了,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相信他们在阅读莫言作品的时候,一定能够大有裨益。当然,莫言作品体系庞大,内涵丰富,鉴于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的就不适合选编,比如《檀香刑》表现的那种历史的诡秘及文化的“残忍”,就超出了普通中学生的理解范围。而像《透明的红萝卜》等小说,则富有诗意,格调自然、清新,应该适合中学生阅读。现在学生能读到这样的文章,应该是很幸福的。
反方观点
莫言的语言不具典范性
作品的入选,是乡土方言的胜利
名家语录
1.莫言作品是一种语言的狂欢。
2.获奖三天就宣布将其作品列入教材,有点仓促。
3.文学作品能不能选入教材,关键是看其作品是否具有典范性,能否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莫言在中国属于非主流作家,他的作品并不具有典范性。
4.如果说因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就把其作品选入高中教材选修读本,那么这并不是汉字的胜利,而是方言的胜利。
陈伯强:莫言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种语言的狂欢,其文学价值自不必说。但在获奖三天后就宣布将其作品列入高中语文教材,我觉得有点仓促。
文学作品能不能选入教材,我想最关键的是看它是否具有典范性,能否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现实情况看,莫言在中国属于非主流作家,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也是属于比较边缘化的流派。按照诺贝尔奖的评奖机制,一般都比较排斥与主旋律靠得太近的作家,这或许也是莫言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我们的课本里,大都是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从这一点来看,莫言的作品并不具有典范性。
以前教材中也曾出现过意识流作家的作品如《墙上的斑点》、卡夫卡的《变形记》等,但后来都慢慢退出了,这跟作品本身不具有典范性有很大关系。拿莫言的作品来说,很多充满了血腥、暴力、魔幻甚至色情,我想放入大学语文教材或许更适合一些。
另外,虽然莫言的语言是一大特色,但很多是乡土方言。如果说因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就把其作品选入高中教材选修读本,那么这并不是汉字的胜利,而是方言的胜利。这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太适合放到高中语文教材中。再者,从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的“命运”来看,它们总是避免不了为了应对各种考试而被拆解得支离破碎,这其实是对莫言作品的一种捧杀而不是尊重。
>>>下转C2版
感谢小树林语言艺术培训学校·温陵书院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