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见习记者 苏碧蓉 本报记者 吕波 文/图
本报讯 前天,又到新一轮的征兵工作,对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刘美玉阿婆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刘阿婆的孙子陈钊钊报了名,如果体检通过,他将是刘阿婆一家走出的第6名军人。在当地村里,刘阿婆一家,三代出了5名军人的故事,也成了佳话。
丈夫是第一代军人 留下3枚解放纪念章
今年82岁的刘阿婆,住在台商投资区洛阳镇西堂村,左腿有点伤,行动不怎么方便,但精神状态不错。记者昨日到刘阿婆家中时,阿婆非常热情地招呼记者坐,说起话来也是笑眯眯的,很慈祥。
阿婆有5个儿子,说起这一家子,她一脸的自豪。“我们一家出了5个当兵的,现在就要出第6个军人了。”
这份光荣,还得从刘阿婆的丈夫陈忠基说起。
说着,刘阿婆拿出三个宝贝:“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这些,都是阿婆的丈夫陈忠基在枪林弹雨中换来的。阿婆还开玩笑地说,参加解放战争,除了留下这些纪念奖章外,还在右侧腹部留下弹痕,腿也跛了。
当年,刘阿婆看上对方为人老实,更重要的是,她从小就喜欢军人。陈忠基当兵回来不久,刘阿婆和他在泉州相识,婚后搬到厦门生活。几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她又回到泉州老家。
从军信念影响后辈 三代5人都去当兵
在刘阿婆家,当兵,一直是她教育儿孙的一个基本信条。
受陈忠基和刘阿婆影响,弟弟陈本法、儿子陈令标、孙子陈令聪、陈培聪都先后入了伍,成就了三代5军人的故事。
其中,陈本法是上世纪60年代的铁道兵,这是一个相当辛苦的兵种,但在大哥陈忠基的鼓励下,陈本法婚后4个月就入了伍,一去8年。
第二代兵,是刘阿婆的三儿子陈令标。陈令标今年52岁了,在他的儿时记忆中,父母总告诉他“当兵,就是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那时没有什么童话故事,刘阿婆给他讲的,都是他父亲和叔叔的当兵故事。1979年冬天,19岁的陈令标走在路上,看着路边招兵的标语,就径直走进了报名处。
当兵3年后,陈令标一直保持着军人作风,甚至拿来教育孩子。比如,孩子要出门前要先报备,让孩子从小树立有组织、有纪律的思想。当大儿子陈培聪满19岁时,家人都决定送孩子去参军。
在刘阿婆眼里,孙子陈培聪以前在家很懒散,什么事情都不爱做,但参军2年回来后就变了个人,“勤快,叠被子、洗碗,什么活都抢着干,现在在泉州上班,挺好的”。
阿婆有个纯朴信念 当兵孩子勤劳孝顺
如今,陈令标的二儿子陈钊钊也满19岁了,高考后在惠安一职校大专班学习。
前天,听说又开始征兵了,刘阿婆鼓励陈钊钊像他哥哥一样,继续报名参军。陈钊钊也没有犹豫,他觉得当兵可以锻炼人,“吃点苦后再回来继续读书”。
陈钊钊从小就跟奶奶特别亲,每年放假都会去厦门看她。他说,“奶奶常跟我讲爷爷打仗的故事,我觉得特别骄傲”。
时代变化了,年轻人都向往着更丰富的生活,刘阿婆为何仍坚持把孙儿送去当兵?
刘阿婆说的信念很简单,当完兵的孩子都会变得“勤劳、孝顺、有礼貌,不容易走上歪路”。
★陈先生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报料,线索费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