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毛慧娟
核心提示:美国总统大选最后一场电视辩论“中国的崛起和明日的世界”成为辩论五大主题之一。“中国崛起”为何成辩论主题?两个候选人在辩论中的有关表态,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言论是否代表其上台之后的政策?本报特邀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袁征对此进行解读。
解码一:为何聚焦“中国崛起”?
袁征表示,在美国大选中,自冷战之后,中国一直都是选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直接作为三场大选辩论中的主题,这还是头一次。美国媒体也有报道称,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大选演说以强调反共为主,多提苏联而很少提中国。70年代,美军胶着于越南战场,大选演说中,则兼提中苏。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新局面,于是八九十年代的竞选演说中,中国问题可自成一个段落了。成为辩论主题,是这次才有的。
至于为何将中国崛起设为辩论主题,袁征指出,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从正面意义上看,这是中国影响力、国际地位上升的体现,也说明了美中关系的重要性。其次,是跟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有关。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经济状况不好,失业率居高不下,而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也有遭遇挫折,但总体还是向好。这就形成很大的反差。所以双方都希望能借此展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或者说展示谁更强硬。罗姆尼就一直攻击奥巴马对中国不够强硬。而奥巴马的选民基础里头,他很看重的工会组织,是属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比较重的,奥巴马需要展现足够强硬的对华姿态,保证这部分选民能够出来为他投票。
解码二:辩论将左右大选结果?
袁征表示,电视辩论的最大意义在于谁能借此争取打动摇摆选民,进而影响摇摆州的选择。今年有很大一批中间人士,少的话20%,多的话可达30%~40%的中间选民,不知道他们要选谁:奥巴马个人魅力够,但是美国经济不好是他最大的硬伤,其实只要美国经济有复苏的迹象,奥巴马就赢定了;而罗姆尼个人魅力、职业能力都有所欠缺。
电视辩论曾影响过许多选举的结果。例如在1976年,吉米·卡特在电视辩论后人气急升,最终险胜杰拉德·福特;2000年,戈尔则因为在几轮电视辩论中起伏不定的表现使他在有史以来最接近的一场竞选中败给了小布什。袁征指出,对电视辩论的影响既不能抬太高,也不能不重视,特别是今年是在两边拉锯的时候,辩论可能会让选举结果产生微妙的变化。袁征认为,现在还无法明确说明三场辩论到底会对11月6日的投票造成什么影响,但目前很多人都认为,此次选举,双方的差距将会非常小,而奥巴马最终能赢。
解码三:辩论表态等于选后政策?
从以往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言论来看,两人所比拼的都是对华强硬。罗姆尼显然更胜一筹。奥巴马虽然在对华经济政策的言论上相对温和,但奥巴马任内对中国提出的贸易诉讼案增加了一倍,奥巴马已在公开和私下场合敦促人民币升值。一些分析人士因此猜测,未来美国总统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可能会趋紧。
袁征认为,奥巴马和罗姆尼在选举中的一些表态,未必会成为其当选后的政策。首选,“选举季”在美国还有一个说法是“愚蠢季”,候选人为了赢得选举,甚至可以睁眼说瞎话,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捞取选票。所以,总体上不必太当真,但也不能一点都不当真,也要听其言观其行。因为候选人的表态一般都有个度,而其上台之后的外交政策要考虑国内外的多方面的因素。不过,罗姆尼曾多次表态,在当上美国总统的第一天,就要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这是比较糟糕的一个表态,如果罗姆尼真的上台,很有可能会实现这个承诺,这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