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年5月31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N08版:城事/文化

  1. 版面导航
2013年5月31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一片丹心遗子孙 三郡五堂昭中华

宗祠大门上的漆艺图案

王姓后代在开闽三王祠内祭拜先祖

族谱里详细记载了闽南祭祀时要用的物品

北峰招贤社区一户人家正门上的衍派踪迹

北门街上,一户人家正门上的传芳踪迹

最近,黄真真正参与“福建黄氏通谱”的修编工作。福建各地的黄氏宗亲商定,用收集到的各地黄家族谱汇编成通用版,使各支派脉络更加清晰,以联络宗亲。

黄真真是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馆员,也是“燕山黄氏”的女儿、“紫云黄氏”的媳妇,弟弟又娶了个“金墩黄氏”的媳妇。算起来,福建省三大黄姓起源,他们家全有份。

燕山黄氏、紫云黄氏、金墩黄氏,这听起来特别有武侠小说里,细数武林各大门派的感觉。

让筱缘为您稍微介绍一下。泉州南安燕山黄氏开族始祖黄忠勇,原名答剌真,属蒙古族,元朝时期北京人,丁号“燕山”遥指北京。紫云黄氏始祖黄守恭,隋末迁往南安,为人倜傥尚义,献桑园宅建开元寺,传说当地有紫云盖地之瑞,子孙都以“紫云”为堂号。金墩黄氏为“世界江夏金墩黄氏”的简称,郡望“江夏传芳”,堂号“金墩衍派”源自莆田。

宗族世家的那些事儿,岂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今儿,筱缘暂且带着您,来识个大概吧。

远方族人,天下同姓本就是一家

于公于私,黄真真觉得自己该为“老黄家”做点事情。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筱缘就见她在为黄氏宗亲寻亲、联谊奔忙着。最早一批从浙江苍南寻亲而至的宗亲,遵循“紫云衍派”,寻到了泉州开元寺大门外的“紫云屏”后,就毫无头绪了。经工作人员牵线,黄真真站在了十几名宗亲面前。

黄真真带着他们探访了位于泉州北峰的黄守恭墓。从此,这些浙江来的黄氏宗亲,每年清明或者闲时,都会从浙江赶来泉州,或扫墓或寻访紫云黄氏足迹。面对着来自浙江,却同样讲闽南话、同族同宗的人,泉州的黄氏族人热情相待。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及东南亚等地的黄氏陆续到访、交流。大家还举办世界黄氏宗亲会,每年轮流在一个地方举行。黄真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人寻根问祖,力所能及地帮助保护或修复宗族文物和古建筑、古墓。比如惠安县东风村明代古建筑群保护、丰州明代官员黄思近墓葬迁移,整理永春籍抗倭名将黄升史料等。

因为她的热情相助,许多海内外黄氏宗亲都认得家族里的这位阿姑。需要开展联络活动时,总是少不了她的帮助。黄真真乐在其中,她说,血缘是联络感情的真实纽带。

古老堂号,解开血脉延续的密码

筱缘带着你在闽南的街巷里走了这些路,你是不是也发现了,许多人家门楣正中悬挂着四个大字,比如“某某衍派”、“某某传芳”?不了解的人确实会比较困惑,其实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可浓缩着大智慧。

宅第正中的四个字,是主人的郡望和堂号,是家族的重要名片。它能凝练地为到访者传达主人详细的家族信息,比如祖先从哪来,做过什么官等。

泉州市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在全曾编写过《泉州姓氏堂号》一书,书中收集了70多个泉州常见的姓氏,考证了它们的起源和在泉州繁衍的状况。他说,中原先民南迁后,在泉州等地修族谱、建宗祠、设祭祀、明辈序、立族长,所做礼数一点也不比在中原故土时少。

泉州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保留这一传统?许在全表示,对泉州人而言,此举表明不忘故土。到了近现代,又有许多游子乔迁海外,这一传统随之漂洋过海。

《泉州文库》办公室副主任杨清江则表示,泉州盛产石头,石雕工艺精湛,也客观造成了堪称闽台地区特有的郡望和堂号的传统。杨清江说他曾到中原地区走访,发现作为根源的中原地区人家鲜有郡望堂号匾额遗存,可能是因为木质和土坯制作的匾额容易损坏的缘故。

家庙祠堂,讲述家族命运的传承

筱缘曾听文史专家说,祠堂被族人视为高于一切、关乎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名宦巨贾、豪姓望族,均建家庙祠堂。有三五代人的支脉就可以设置祖厝和宗祠。

城市改造步伐加快,许多地方的宗亲还是会想方设法保留宗祠,或者争取在安置地再盖一座祠堂。筱缘理解宗亲们的心思,他们觉得只要有祠堂在,大家的心就还是在一起的,年节里总是会彼此想念。现在我就带你去两处具有代表性的家庙看看。

南安丰州燕山黄氏家庙,三进十间张的户型,殿堂中竟矗立102根大柱。庙盖为重檐歇山式,三重高低错落有序,最高处达7米左右。正厅高悬“总宪兵使”巨幅匾额,霸气十足。一旁的祖祠建筑群,如众星捧月般地护围着家庙。

还有南安炉内潘氏家庙,面积1000多平方米,已经有500多年历史,还经康熙、乾隆、光绪年间及民国多次修葺。海内外宗亲的共同努力,保证了古老宗祠的容颜。家庙前有半月池,右有“金禧亭”、“敬贤亭”,是闽南宗祠、家庙的典型规制。这样的家庙形式,筱缘还在永春和大田多次看到过。

厚重族谱,见证海内衍播的历史

祠堂成为家族凝聚力的象征,而祭祖作为家族的重要活动,受到族人高度重视。在即将亮相的闽南文化展示中心里,从海内外及闽南地区征集到大量族谱。在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的指引下,筱缘翻阅了一些,看点多多。

族谱里会告诉你姓氏起源。筱缘看见晋江金井李氏家谱中提到,这家祖先原本是尧的理官,所以姓“理”,子孙以官为姓。后来避难时,食木子,乃变理姓为李。后来至十一世孙,老君公生于李树下,这是李姓的又一来源。话语中有几分典故可供玩味。

族谱里有详细的家族祭典活动方案。比如永春五里街林氏族谱中,将生动的闽南语译为汉字,写明春秋两祭所需物资,或者族中有孩童初入泮学,入泮之资如何筹备等,从中可以管窥家族力量在闽南人家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族谱里会登记族人去向。比如晋江东石箫氏家谱中,许多地方提到族人“卒台”、“在台”、“携母住台”、“神主在台”等。从东南亚的闽南人聚居的地区征集到许多族谱,前半部分讲的是在闽南地区繁衍的情况,到了后半部分,许多有名字记录的族人迁往新加坡、印尼等地。许多思念故土的华侨,通过先人口述地名,翻阅族谱里的迁徙记录,最终顺利认祖归宗。

宗族是一张无形的网,说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也未尝不可。血脉相承就像放风筝一样,走得再远,根始终还在故乡。有了宗亲,我们不会孤单。

□姓氏小学堂

各个姓氏为了不忘祖宗发祥地,既有总堂号,又有若干分堂号。总堂号是指姓氏的始发地、发祥地。秦始皇统一中国,把全国分为36个郡,因此各个姓氏的始发地、发祥地,常以郡作为自己的称号,这被称为“郡号”。

分堂号是指该族从始发地外迁后,在聚居地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望族,他们以各自祖先的道德声望、功名才学自立堂号,以所在的郡称“望出”,把望出的郡号和祖宗发祥地的郡号合称“郡望”。

比如“太原衍派”是王姓的总堂号,因为他们的始祖系出姬姓,以太原为发祥地。后来由于支分派衍到全国各地,又在所在地成为名门望族,因此王氏还有许多分堂号,比如琅琊、北海、陈留、高平等约20种,堪称是堂号最多的姓氏。

分堂号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地望,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堂号、郡望;另一种是名望,名望以先祖的德望、功业、科第、文学,取其祥瑞,或取其训勉后辈向上向善,以别于其他支派。比如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王入闽后,王姓也以“开闽传芳”为名望。

【钗主本纪】

梳理家族世系谱的时候,筱缘心中升起一股感动:数千年来,祖先就告诉我们时刻不要忘记自己身上流着什么血,也不忘把家族血脉一代代地流传下去。

我生活在闽南,很多人的先祖因中原动荡,南迁入闽。为了铭记先祖,大家在闽南盖起了中原风格的屋子,保留完整祭祀和家族管理方式。

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又吸引了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在闽南扎根,与当地百姓融合,入乡随俗。我姓“世”,就是锡兰王子在泉州后裔的标志。

到了近现代,不甘安逸的闽南人漂洋过海,但落叶归根一直是他们的人生终极目标。在海外,不忘故土的闽南人带去了代表姓氏的堂号,甚至盖起了闽南风格的红砖大厝、宗族祠堂。

在他们心中,故土从未远离,家乡就在那里。

读这些书,你可以更了解我

“泉州民俗文化丛书”之《泉州姓氏堂号》,许在全、林中和著

《南安县志》,1993年版,卷三“人口”部分

《晋江市志》,1994年版,第一章“人口演变”部分

《晋江新志》,庄为玑著

世界闽南文化节展情速递

闽南文化展示中心里《中原南迁 姓氏衍播》部分,展出汉晋时期中原族群南迁,带来的姓氏文化资料和照片:有闽南人家的各种堂号,还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地闽南风格的红砖大厝和祠堂、祖墓照片。

展示中心里,海内外闽南人的族谱展示也是少不了的。

泉州市博物馆一层中庭处,就有以前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保存在那里的大量堂号石刻。

家族世系谱

春秋战国

泉州属越国。越国遗民南下,与当地土著融合,成为后来的闽越国民。

秦汉

汉族大量南迁,越族全部汉化。秦至西汉500年间,从赣南入闽西,再移至漳泉等地。

西晋以前

泉州姓氏无考。陈云程所写《闽中摭闻》提到,“晋永嘉时,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

南北朝梁时

又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南北朝梁时,南安郡有5姓,即黄、林、单、威、仇。

唐朝,增加周、袁、王、孙、蔡等18姓

五代,又有曾、方、高等6姓

宋朝,有钱、苏、吕、洪等60姓

元朝,有金、龚、粘、诸葛4姓

明朝,冯、顾、黎、贺等44姓

清朝,有封、聊、盖、车等20姓

注:唐宋以后,回族、畲族、满族等少数民族陆续由外地迁入。以上根据清乾隆《泉州府志》、道光《晋江县志》及《安海志》碑记等记载,晋江县(含今鲤城区)出现的姓氏。

N本报记者 吴月芳 谢向明 黄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