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见习记者 黄一红
理财产品由于收益较高,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但理财师提醒,产品协议上投资者看到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其实只是预期,同样存有风险,业内人士提醒,特别是一些标榜自己有高收益的产品,消费者更是要多加小心,而对于非正常渠道发行的理财产品,即使收益再高,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务必要慎重选择。
理财产品发行 主体越来越多
近来一段时间,市民吴先生的手机里总会收到某高收益产品的推广信息。信息中并未明确说明发行方是哪里,只称是一家资金雄厚、长期做理财产品服务的公司,消费者可放心购买。和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一样,发给吴先生的短信里推荐的产品也标有投资期限和预期收益率。因为知道理财产品并不似期货、股票那样的风险大,又看到承诺的年收益率高达10%,吴先生有些心动,但又担心发行方并不是银行,万一钱要不回来,最后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纠结了好几天。
记者走访获悉,目前市面上发行理财产品的主体,除了人们所熟知的银行外,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第三方投资公司等一些机构也纷纷看中人们对理财产品的信赖,大举进军理财市场,不少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纷纷发行了类似于银行理财产品、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或理财基金,在丰富了理财市场品种类型的同时,也让购买者在选择上多出了许多空间。
小心高收益陷阱
尽量选正规渠道
对于市面上不同主体发行的理财产品,哪些收益较稳、可信赖度较高?为避免被骗的悲剧,漳州理财师们提供了一些选择理财产品的几个判断依据。
一是不盲目跟风。漳州中银财富管理中心团队主管游龙津认为,在选择产品时,投资者不能盲目跟风,看见收益高的就急忙买进,而是应该在汇总了理财期限、投资方向和结合自己的资金状况后才能决定购买。特别是一些标榜高收益的产品(预期收益超过5%),更是要多加留心,这必然已存在一定的风险了。
二是选择正规渠道发行的产品。有牌子保证,一旦出现问题也好找到销售方解决问题。但理财师们也提醒到,理财产品的收益本是预期的,分保本型、浮动型多种类型,偶尔最终收益并未能有预期的高时,也属正常。有业内人士还指出,现在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如未能达到预期,银行是会贴补收益的,以此保证投资者的收益来赢取客户。所以,不管从安全还是收益方面考虑,选择银行终端产品利大于弊。
三是当心高收益背后的风险。位于胜利西路的某商业银行工作人员黄先生说,高收益必定伴随着高风险,但高风险未必最终能带来高收益。对于高收益率产品,更要详细了解其背后的操作方式,将风险降到最低。业界指出,保证收益类产品的约定收益较低,风险也较低;非保证收益类产品的收益潜力较大,但风险也较高。因此,投资者在投资不同的理财产品时,不能只看到产品描述的预期收益,而忽视了相应的风险。
此外,为抢夺客户,一些非银行机构总会借用高收益的名目来吸引消费者,实则最后消费者才发现,实际收益并没有事先许诺的那么高,当购买者大呼上当,找到销售方“投诉”时,销售方又会巧立名目,自圆其说,最终受损失的依然是购买者,建议投资者注意,不要被高收益挡住投资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