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陈金兰/文 通讯员 施清凉/图
核心提示 传统产业注定要像候鸟一样全球辛苦迁徙?尽管外出投资办厂寻找扩张新空间,近年来在泉州服装行业早已是常态。然而对于更多坚守本土的泉州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是否要紧随潮流加速外迁?又该迁到哪里?综合各种考察和经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相对东南亚、南亚复杂的投资环境甚至动荡不安的政治社会形势,在国内实现就近转移对多数企业来说,或许是最为稳健也是更愿意的选择。
中西部扩张已成趋势
在本土用地紧张、用工紧缺的背景下,今年以来,一些规模较大的泉州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异地扩张有加速的趋势。不少企业逐渐形成了以泉州总部为中心,以内陆工厂为生产中心的新产业格局。
九牧王亿元打造河南生产基地
九牧王男装,日前发布公告,计划以现金出资1亿元,在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设立全资服饰生产子公司。
这家子公司名称为九牧王(河南)有限责任公司,总用地369.1亩,预计总投资6亿元。公告指出,此举可以进一步加快全国性生产基地的战略布局,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及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公司对市场、生产、物流配送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为公司向精细化运营模式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九牧王的子公司大多分布在福建省内。作为闽派男装的领头羊,九牧王在千里之外的中原布局,在业内引发不少关注。近日,记者就一些投资细节致信九牧王总部,不过并未得到具体答复。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商丘市位于地广人多的中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便捷,且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九牧王看重的应不仅是较低的生产成本,还包括拓展庞大的中原市场。
无独有偶,稍早时候,另外两家泉州知名服装企业七匹狼和宝德集团也透露,将斥巨资在安徽宿州设立大型生产基地,分别投资5亿元人民币和4.5亿元人民币。谈到这次安徽布局,宝德集团董事长林向阳表示,在泉州的生产基地70亩不到,面临着无地扩张的瓶颈,而安徽基地规划用地则有262亩。据悉,未来通过产业转移,宝德集团计划把泉州工厂建设成集研发和销售的运营总部。
据悉,凤竹纺织、宏太纺织、信诚集团、安踏等企业纷纷在中西部地区设厂布局。
产业转移进入加速阶段
上述企业,大多是闽派纺织服装产业的领头羊,它们加速内陆地区的生产布局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背后,还与全球传统制造业转移的大背景有关。
中国服装协会原常务副会长、现任顾问蒋衡杰总结说,业内还有一个公认的看法是,每隔20多年世界上就有一次大规模产业转移,目前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的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在全球性的欧债危机、国内鞋服市场低迷等催促之下,今年鞋服行业正加速度地由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向我国中西部地区、东南亚、南亚奔涌而去。而“十二五”期间,沿海各产区推出的“产业结构转型”,将推动这一轮产业转移进入规模化阶段。
根据记者对泉州十多家纺织服装企业的访问表明,产业转移、企业外迁的主要原因有九个,排在第一位的是沿海地区的土地价格明显提升;第二个原因是想拓展中西部内陆市场;排在第三位的是沿海地区人工成本偏高。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东南沿海向广大中西部地区转移之外,第四轮转移还呈现出几种不同的形态:其中就近转移仍是主流。如泉州到龙岩、三明甚至泉州内陆山区安溪、永春、德化的开发,本省的“内陆”地区已成为泉州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这点,聚集了两三百家晋江企业的长汀县,便是典型的案例。去年,泉州市政府推出的泉州市山海产业转移大计划,引导沿海产业向本土山区有序转移,便是主动应对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重要举措。
另一个众所周知的转移是:反方向转移。所谓的“反方向转移”,是指一些运动鞋服装企业将自己的研发营销中心甚至总部从中小城市向大中城市转移。凭借良好的商贸、人居环境,近几年厦门观音山总部经济区至少吸引七匹狼、安踏、九牧王等数十家泉州名企扎堆聚集。这点,也给泉州带来全新的挑战。
谨慎探路海外市场
除了加速在中西部的布局外,今年5月中旬以著龙、狼星等纯加工企业为主的30多位泉州纺织服装老板,也组团展开对东南亚、南亚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为将来的产业转移或布局探路。不过除了著龙有明确的投资意向外,其他企业大多还在观望状态。
两代人的不同理念
这次考察回来后,多数企业家都认为,到东南亚办厂已经到了必须行动的时候,一些人也表达出浓厚的投资兴趣。然而,连日来记者回访了其中五六家企业,东南亚、南亚复杂多变的政治社会环境,还是让大家感到不放心。
王文君是石狮知名童装外贸企业狼星制衣公司的老板,也是石狮童装行业协会会长。记者问他,是否计划到东南亚设厂?他连连摇头说,对于靠赚取微薄加工费的外贸企业来说,同样出口到欧美,中国要12%关税,东南亚则是零关税,12个点是很可观的利润空间。“不过,我不会到东南亚办厂,那等于是另一次创业,对我这种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需要很大勇气,还是适合年轻一代的企业家。”王文君的情况,在泉州企业家中很有代表性。
福建著龙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蔡著龙,就是王文君口中有冲劲的年轻企业家。
“预计今年8月份,我就会到东南亚实地研究具体设厂,可能是租厂房或并购当地企业。”接受记者采访时,蔡著龙兴奋地透露说,他已经为未来的东南亚工厂物色了一名总经理,“我准备把亲弟弟从乌兹别克斯坦的分公司调到东南亚,他在异国办厂这方面有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投资建厂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已近千家,到孟加拉国投资的也有百余家,其中不乏红豆、凡客等知名企业。不过,就中国多达数十万家企业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而言,这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就泉州来说,最多可能也就十多家服装企业真正投资办厂。”一些业内人士估计说。
全球视野下布局
蔡著龙还有一个很奇特的发现,在东南亚办厂的很多港台企业,面临着二代不愿意接班的尴尬处境,不少老一代企业家很想尽早收厂,但是大量的订单和厂房,又让这些企业家感到左右为难。“如果这时候,我提出合并或合作,就可以实现低成本、低风险扩张。”蔡著龙说,他希望打造服装行业的富士康,构筑一个服装大产业,这就需要具备全球大视野的布局。
虽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大户”急需寻找要素成本的投资洼地,开拓新市场。“但并不是简单说哪里成本低就应该往哪里转移,病急乱投医,容易带来投资风险。企业应该根据自己工厂的订单特点,立足泉州大本营,根据全球每个产区的优势,实现合理的产业分工,实现全球化的产业分工、布局,把各地的最佳要素整合在一起,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施正植对企业告诫说。
据了解,这次考察的近10家泉州企业已经在策划,准备在东南亚设立一个联合办事处。“这等于设立一个市场观察哨,这样我们就可以收集当地信息,为未来决策做参考。”王文君说。
□对话
丁荣华:到哪里都不是天堂 靠的还是实力
《老板周刊》:您怎么看待泉州企业家这轮产业转移躁动?您有外迁计划吗?
丁荣华:没计划。去年我还把原来在江西的分厂卖掉,收回来了。战线不能拉太长,风险很大。
《老板周刊》:为什么?江西的生产成本不是更低吗?
丁荣华:每个地区都有难处,去到哪里都不是天堂,连江西都缺工,你怎么也没有想到。那里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完善,你日常经营很麻烦,要有专人在经营,还有这么多部门,谁都可以来找你麻烦。我们的江西分厂有40亩,建了一半,效益一直不太好,这次我们收回来,还不至于亏本。
《老板周刊》:您认为泉州企业到内陆地区或国外办厂,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丁荣华:很多问题。当地投资政策没有兑现。
我有一个朋友在内陆某地区投资3亿元办厂,当地政府承诺一亩土地只要1万元,还享受税收返还、低电价、水费等大批优惠政策,还说帮忙招工。他真的去投资了,两年后开始生产了。可是,这时候国土部门的人开始来要求补缴土地款,税务部门也来收税了,什么部门都找上门了。他们都回答说,这是依法办事。朋友找上当地市领导,但领导换了,新领导不认账。后来,只好到当地法院告政府,法院宣判称,本级政府无权答应这种优惠条件。最后,他也要投降,还能怎么样?
《老板周刊》:您说的情况会不会是个案?如今大企业加速向外扩张,那么中小企业该怎么办?
丁荣华:大企业出去办厂,风险小,确实能交税,当地政府比较认账;中小企业就麻烦了,想要靠优惠政策生存的,要考虑清楚我讲的各种投资风险。到时候真的出问题了,责任都在企业法人,与当地部门无关。所以企业出去,眼睛睁大一些,不要贪便宜,最后又蚀把米。
中小企业可以和大企业抱团外出布局,不要单枪匹马去投资,风险很大。另外,要寻找一些运作较为成熟的工业区,抱团办厂,大家形成一股力量,对当地还是要有贡献。
《老板周刊》:您认为,泉州纺织服装的竞争力在哪里?
丁荣华:有很多竞争力,完整的产业链就是最大的竞争力。地方产业特色就是最大的竞争力,要什么原辅料都有。
《老板周刊》:在这次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政府能起到什么作用?
丁荣华:市场在哪里,怎么开拓,这些都不用政府烦恼。政府只要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政策,包括土地空间、税赋等等,剩下的不用管了。转移不转移,其实很多根源是政府观念问题。大家都不喜欢搬厂,其实外迁,不是产业成本承受不了的问题,主要还是政府不愿意释放土地,给本土传统产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培育新兴产业也是对的,但是应该两者并举,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鞋服等传统产业还将是泉州的经济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