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年8月13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N09版:影像
  1. 寺里的家

  1. 版面导航
2013年8月13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寺里的家

傍晚,师父给每一个孩子洗澡
寺庙清苦的生活并不影响孩子们的纯真和快乐
正值花生收获季节,孩子们又是暑假,每天都帮师父一起到田里劳作
孩子们懂事,大的照料小的
每天在传统的打板仪式后,孩子们再吃午饭

N本报记者 陈丽娟 苏碧蓉 谢向明 实习生 林雅萍 彭凯糜 林永攀 文/图

阿清决定嫁人。

这是一场特殊的婚礼:没有闽南地区传统的繁琐习俗,没有聘金,也没有嫁妆,甚至临行前的拜别也没有。踏过这道门槛前,她只紧紧地握着“家长”送她的8个字:自己选择,自己看好。

阿三决定留下。

除了落下的发外,她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凌晨4点半上早课,起锅煮饭、看火时发一会儿呆,吃早饭,收拾完,照例是一天的地里劳作。这名连镇区都不曾去过的花季女子,干起活来很麻利,眼里总是一片平静。

20多年前,庵外的一声啼哭缔结了二人的缘分;命运轮回,她们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尽管路渐行渐远,她们的人生里总有一个无法割断的情谊,那就是她们共同的“家长”——释莲振。

释莲振,泉港区界山镇鸠林村清莲庵住持。28年前,当时的住持和她抱回了被遗弃在庵外的阿清,庵里从此就跟孩子结下了缘,收养的弃婴陆续有24个。

鸠林村并不富足,多数村民外出打工。村里的寺庙更是赚不上什么香火钱。24张嘴巴嗷嗷待哺,师父和她咬咬牙,把别人不要的田都捡了过来,将这十几亩地收获的粮食、蔬菜品相好些的拿到市场上卖,卖不出去的庵里大伙自己吃。后来,庵里还办起了服装作坊,贴牌加工。就这样,艰难的日子硬是挺了过来。

师父往生后,释莲振接过了担子。照顾这特殊的一大家子,是她永恒的主题。2009年起,日子好过点,庵里又开始收养起小孩,如今,庵里5岁以下的小朋友一共有9个。

这阵子,正值花生收获的季节,庵里更忙碌了。孩子们懂事,白天,10多个大的都去地里帮师父摘花生、挑花生。庵里留下14岁的钕智照顾9个小的。傍晚,是欢乐时光,大的给小的洗澡,戏水、嬉闹,笑声溢满了整个庵里。

孩子们的名字,也都是有讲究的。

5岁的常乐,母亲23岁未婚先孕怀上了她,随后却被查出淋巴癌晚期,产后不足一月便留下常乐撒手人寰。释莲振为这可怜儿取名为“常乐”,希望她能不忆往昔,快活做人。

阿直,天生驼背,被送到清莲庵时已4岁,当时病情严重到无法行走。释莲振不得已用了土办法,每晚以薄木板抵孩子身躯,加水袋帮其热敷,日复一日。半年后,阿直竟渐趋正常,当地不少医生看了直呼奇迹。阿直这个名字,就是用来纪念这段艰难的痊愈时光。

现在,庵里有两个姓氏,一为陈,一为释,已落发的4名女孩改姓释。“陈”是释莲振未出家前的姓氏,也是村里大姓,她希望孩子不要与周围差异太大,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不直接姓‘释’是希望她们可以自己选择人生。”在这里,释莲振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她们的家长。释莲振说,她们可选择在寺院跟随师父,也可选择去佛学院深造,或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

阿清是庵里出去的两个大学生之一,也是目前从这里出嫁的唯一一人。对于阿清的选择,释莲振心里迟迟割舍不下。她担心地说,寺庙和外面不一样,孩子嫁出去了,自己将来不能像平常父母那样给予更多关注,只希望孩子自己能看好自己选择的路。

她还有挂心的事。年初,当地政府为9名年龄较小的孩子办理了低保,一人每月400多元的补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莲庵的经济压力。只是,这些孩子们,或多或少身上都有点小毛病。如今,庵里紧巴巴地开销,每月也要1万多元。她不敢想,万一哪个孩子病了,怎么办。

释莲振的梦很简单,她希望自己能有回春妙术,让这些天生残疾的孩子都能和正常人一样,读书、写字、跳舞……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