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中,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若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不仅会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还会导致抑郁、焦虑等严重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
人际关系疗法是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市仙岳医院的众多特色疗法之一,适用于那些饱受人际关系困扰而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该疗法更注重“治人”而非“治病”,旨在帮助患者找出人际关系问题的症结所在,再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治疗,许多患者都从此疗法中受益,其中还不乏外籍患者。(通讯员 李灿瑜 摄影 李鹏)
Susan是美国人,2个月前她来到中国教英语。来中国之前,Susan在美国也有一些中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聚会吃中餐,久而久之Susan 开始喜欢上中国,想来这个国家发展,于是她和丈夫卖掉美国的房子一起来到厦门。然而,到了厦门以后,她却发现,这里的中国人中国菜和她在美国的不一样:在这里,人们如果互不认识都不打招呼,甚至擦肩而过也不说一声“你好”;这里的中国菜也和她在美国吃的不一样;在工作上,她在美国常常做好了一年的计划,很少改变,而这里可能时刻都得面对改变。慢慢地,Susan变得闷闷不乐,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常常委屈得流眼泪,后悔不该来中国。2个月过去了,Susan的体重减少了5公斤,她觉得自己太没用了,想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回到美国去。
后来,Susan听说市仙岳医院有一个专门面向外籍患者而设立的国际心理卫生服务部,于是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打了国际心理卫生服务部预约电话5759001,进行了简单的咨询并在医师的建议下前来就诊。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国际心理卫生服务部主任丁丽君接待了她,经过详细地问诊和全面的评估,丁主任诊断Susan 患了抑郁症,在给予适量的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人际关系疗法(IPT)为她进行心理治疗。
丁丽君主任介绍,人际关系疗法(IPT)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人际关系疗法认为抑郁与人际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括人际丧失(生活中重要的人去世)、人际冲突、人际变迁(生活改变和角色转换)和人际匮乏(孤独和社会隔离)四个部分,而Susan正是处于人际变迁这一过程。通常抑郁者会因无法应对个人能力之外的挑战或角色转变,产生失败感,此时,自尊和自我认同感受到威胁,生活就会陷入混乱和失控状态,这个时候抑郁就出现了。
在治疗过程中,丁主任首先将Susan的抑郁症状联系到应对新生活的困难上,和她一起探讨新旧角色的正、负面,如在美国工作时的优势与弊端、离开美国的感受、来到中国后的感受,通过分析来中国发展的机会,客观地评价新旧角色转换中的缺失,并鼓励Susan适度进行情绪宣泄,来释放她在角色转换间的失落、内疚、愤怒等。最后,丁主任和Susan一起画了一张利弊分析表,客观地分析她在美国和中国的得失,让Susan看到留在中国的机会和希望,并鼓励她重新建立新的人际支持:搬到有较多外国人居住的小区,与他们打打招呼,与身边的中国同事朋友多交往等;同时鼓励Susan积极取得新角色所需要的新技能:学习一些简单的中文和中国的文化习俗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Susan已能够积极地对待自己的新角色,并通过掌握新角色所需的技能重获了自尊和自信,她的抑郁症状渐渐地消失了,并且开始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还交了不少新朋友,现在Susan已经打消了提早回国的念头,愉快地融入新生活中。
链接:
人际关系治疗法(Interpersonal therapy简称IPT),起源于上世纪70-80年代,是一种结构化的和经循证医学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法。该疗法从出现问题的人际关系着手,找出导致和激化抑郁的因素,帮助人们改善人际交往技巧、寻求有效的沟通方法、学会适当地表达情感,并在社会和工作环境中建立合适的角色。
近年来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市仙岳医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精神心理领域顶级团队的交流合作,引进最新的诊疗理念和方法,2010年起即从美国引进人际关系疗法,并在运用中不断学习提高。2012年4月,仙岳医院举办了福建省首期人际关系疗法培训班,特邀美国精神心理专家Marlys Bueber(毕丽曼)来厦授课。毕丽曼在中国精神科和心理危机干预领域工作了25年,曾在全国举办多场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久负盛名。在为期三天的培训班里,毕丽曼老师采用理论教学结合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的方式,从人际丧失、人际矛盾、角色转换和社交缺乏等四个方面,重点介绍了人际关系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教学员运用IPT理论知识帮助患者掌握足够的技巧以应对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以从抑郁中恢复,一些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让学员获益匪浅。现在,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深入研究,仙岳医院运用该疗法成功帮助许多患者改善人际交往技巧,摆脱抑郁,重享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