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年9月10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04版:关注/本地

  1. 版面导航
2013年9月10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三网友现身 激辩泉州建筑之最
600多人投票,红砖依然遥遥领先,专家为您解读建筑背后的秘密
◀泉州天后宫雕梁画栋的屋脊(寺庙宫观的建筑规格一般比较高,是超越物质生活的文化载体)

N本报记者 陈丽娟 谢向明 文/图

红砖建筑为何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在哪?它们的文化符号又该如何解读?

上周,我们推出“东亚文化之都 海交三城”系列报道,首谈泉州建筑,微博网友激辩声音不断。截至昨天傍晚6点半,655人投票中,五成多的网友把票给了红砖建筑;仍有三成多的网友认为,花岗石建筑有浓郁的民间基础,同时孕育了东西塔等众多历史古迹,不输于红砖建筑。

昨天,我们特别邀请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就3位泉州代表“辩友”提出的观点以及泉州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做一次深度解读。

这是一次纵观历史与当下的建筑文化之旅,您何不一起同行。

【擂台辩论】

红砖建筑派

代表辩手:“正港泉州强阿”——泉州市环卫处汽修厂的一名员工

推荐理由:每一座红砖建筑都是一段历史故事,值得好好品味。

我家就住在市区百源路。小时候,百源路、涂门街、东街、西街那一带,一眼望去,都是一大片红,许多人对红砖建筑有很深的感情。

红砖建筑布局严谨又有规格,富含信息。它的石构件、砖雕上也雕刻了很多故事。如果你有时间,可以从一座完整的建筑里,获得很多好玩的信息,细细品味。今年3月,我去了一趟蔡氏古民居,第一感觉当然是震撼,我还拍了很多构件的照片,希望能回家好好研究。

我喜欢研究建筑,出门在外时,一旦看到类似的建筑,都忍不住和红砖建筑对比。不过,每当回到这片土地上,看见那一片红,还是觉得比较亲切。

花岗石建筑派

代表辩手:“海宇天风”——惠安一名地理老师

推荐理由:花岗石就如同泉州人一样坚毅挺拔永不服输,最能体现爱拼才会赢。

我是泉州市区人,小时候住在宝洲街,当时家里的老房子是石头房。出街所看到的,也尽是石头房,就连地底下深挖下去也是花岗石。那时很感慨,它的坚硬让人自然联想到坚忍不拔和拼搏。祖辈能够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化来之不易。

也许有人会说它很不起眼,但我把它理解为平凡,这才是普通大众都能拥有的。番仔楼一般是华侨所建,也算是豪宅别墅,红砖厝也是闽南建筑中比较有特色的,但远没有花岗石建筑数目来得多。况且,泉州不少著名古迹都是花岗石的,也说明其坚韧,这点完全可以代表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坚韧精神。

中西合璧派

代表辩手:“雲門狐狸熊砍蘭”——泉州某电台主持人

推荐理由:番仔楼是下南洋历史的实证,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正是当代城市所需要的。

我老家在安海,以前这里番仔楼特别多。不过,古镇前年拆迁了一大半,元气大伤。现在,在晋江沿海和石狮还有许多番仔楼。我去过石狮永宁镇后杆柄村的六也亭。这是一名菲律宾华侨回乡所建,中西合璧的建筑颇为新颖别致,又因其规模庞大气势磅礴。

尽管设计图纸和建筑材料都是从菲律宾运回来的,但这座洋楼的布局却是地道的闽南古大厝,是标准的“七间张、十榉头式两落大厝”款样。六也亭人丁兴旺时,曾四代同堂,共有300多人。在洋楼楼顶的一个亭子里挂着一口大铜钟,到了开饭时间便会有人撞击通知,可谓“钟鸣鼎食”。

我觉得,番仔楼是原乡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典型,更是这个城市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体现,文化形态动态发展的见证,更能代表泉州。

【文化讲台】

从文化信息、艺术风格、建筑技术看古建筑

——对话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

●主持人:建筑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文化地标,每一块石头和砖瓦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但如果真要选一个最能阐释泉州当选“东亚文化之都”称号的建筑,您会怎么选?

出宝阳:如果说代表性,还是选红砖建筑。纵观泉州建筑发展历史,自唐五代以来,都是以红砖建筑文化为主线不变,这一点,从此前考古出土的唐代红砖文物,可以佐证。

番仔楼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明朝海禁过后,沿海一带民不聊生,许多人不得不漂洋过海去谋生,在当地扎稳根后,衣锦还乡,才有了番仔楼的存在。在清朝、民国是鼎盛时期,但毕竟这类群体不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更少了。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不足以代表闽南文化。

普通民居的花岗石建筑,也就是俗称的石头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产物,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兴起。这种建筑尽管被广泛运用,但抗震性差,没有保留、保存价值。

●主持人:照您这样说,红砖建筑在历史上更悠久,是泉州古建筑的一个代表?

出宝阳:准确来说,我们所说的传统古建筑,指的是以红砖、石头、木结构等结合的产物。特别是宋元以来,出砖入石的建筑特点被大量应用,一直作为泉州建筑的主线,持续到今天。

具体一点,传统古建筑可分为3大类型:一是寺庙宫观。最早以前是土木结构,后来融入出砖入石的建筑风格。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如天后宫、开元寺、文庙。这类建筑,特点是规格比较高,是一种超越物质生活的文化载体。建筑者赋予它神话的力量,因而装饰较好,在其建筑上,传统工匠的工艺运用得淋漓尽致,包装富丽堂皇,雕龙画栋是其共性,传统工艺和神仙文化融为一体。

第二种是达官贵人的府邸,体现传统的权力、等级文化,规模也一般比较大,设有严格的开间、匾额等。代表性建筑有蔡氏古民居、中宪第、杨阿苗故居、李光地和施琅宅祠等。

第三种是传统民居。在这种建筑中,皇宫起建筑风格也被大量应用,样式较为简单。只不过,在临街的繁华地带,考虑到经商的需求,则大多以手巾寮的形式存在。传统普通民居量较大,在市井、乡村比比皆是。

●主持人:在这个体系下,花岗石建筑中的东西塔、安平桥、洛阳桥等全都是泉州形象的代表,为何代表不了泉州文化符号?

出宝阳:这得一分为二来看。东西塔、安平桥、洛阳桥是公共建筑,应该和上述的花岗石建筑区分开来,上述所指的是传统普通民居。其实,公共建筑的花岗石,与红砖建筑并不矛盾。相反,很多时候,这两者都是有机结合的。

石头是最原始的建筑材料,泉州的花岗石有地方特色,但国内的石头桥也挺多,如卢沟桥等。另外,只要认真观察,你会发现红砖建筑和古桥两种元素经常“掺和”在一起。咱泉州,一般有石头桥的地方都有红砖建筑。如安平桥上中亭有座红砖建筑的寺庙,洛阳桥旁的蔡襄祠也是红砖建筑。

●主持人:从大家推荐的理由可以看出,建筑之于个人,很多是家的感觉,但之于一座城市,或者说我们保护一座传统古建筑,更看重它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坐标和文化价值。那么,该如何解读红砖建筑的文化价值呢?

出宝阳:学术界对红砖建筑的起源、发展不是很明确,存在争议。一说,这样的建筑适合在闽南的气候特征下存活。闽南多潮湿、常受台风影响,红砖建筑有比较强的吸潮能力。同时,闽南都是丘陵地带,红砖建筑比较好运输、拆卸,特殊的地形、地貌,也衍生了红砖建筑。

另一说法则是红砖建筑是舶来品,是海纳百川的体现。据考证,欧洲同时期的红砖建筑更多。学术界猜测,这跟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有关,海交贸易文化的积淀,欧洲的建筑文化也由此登陆泉州。这也是为何红砖建筑在沿海县(市、区)较多,安永德一带几乎少见的一个重要佐证。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我们可以从泉州古建筑上,了解其蕴含的大量文化信息。如,开元寺、清净寺,承载着1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时代更迭的见证,让后人充分领略当时的社会经济、工艺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作为泉州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这种古建筑,以实体的形式留存下来,让后代可以学习、借鉴其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无论从哪方面来考虑,红砖建筑都具有这些方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