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特派记者 陈丽娟 吴月芳 文/图
本报讯 异国他乡,什么才是家的味道?是中华街头熟悉的中国菜,还是那一腔亲切的闽南语?住在横滨的日本人高谷优先生,无疑是最好的诠释。
他今年75岁了,小时被卖到晋江,是泉州木偶剧团首批学员,后来被父亲接回日本。在横滨生活了33年,如今还是一口地道的闽南语、地瓜腔普通话,不太会说日语,连家里的装饰都是闽南味道:桌上摆的是永春漆篮,橱窗里挂的是提线木偶。
横滨有一条日本规模最大的中华街。根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有6000多名华人,每人身后都有一段血泪打拼、思念家乡的故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尤为虔诚。文化到了这里,有中国的味道,也有入乡随俗后萌生的新意。
当我们听到,从小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横滨华侨总会会长谢成发,一家四代都能演绎中国传统的舞龙舞狮,怎能不为之感动。
一口地道的闽南语,和一份难割舍的两地情缘
“你会说泉州话吗?”和高谷优先生预约采访,电话那头,传出他妻子爽朗的声音。
高谷优和泉州的渊源,得从60多年前说起。那会儿,他还叫龚天赐,自小从福清被卖到晋江,6岁起开始学习泉州传统戏曲。
17岁时,他成为泉州木偶剧团首批学员,学习压脚鼓,在剧团里一呆就是24年,其间有不少收获,比如,建国30周年的国庆献演,泉州木偶剧团选送的《火焰山》音乐创作者就是他。
42岁那年,他被告知,自己是日本人。父亲高谷先生年少时被过继到福清的一个亲戚家,后来找到了日本的家族,把他接回日本。乡音无改鬓毛衰,高谷优和我们交谈时不时兴奋地叫道“我们中国”,和泉州木偶的联系一直没断过,经常往返两地。2008年北京奥运会,受国家文化部的邀请,他和泉州木偶剧团演员一起献演《行路知音》,引爆全场。
听说我们要来,高谷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做了泉州传统的饭菜,还依照泉州传统习俗煮了甜汤。
他对传承泉州传统文化的贡献可不小。他曾多次应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单位邀请,演示泉州傀儡音乐和压脚鼓敲打技法,多个研究中国文化的日本大学教授,曾到他家中拜访,想要揭秘泉州传统音乐的魅力。
他和女儿们的家,俨然也成了泉州木偶剧团、梨园戏等的落脚点,总要坐下来,按泉州的礼俗欢聚一堂。
有中国的传统古制,也有缔结缘分的入乡随俗
走访横滨,这里的中华街不得不提。
抵达横滨的那个下午,此前结缘的横滨华侨总会会长谢成发,带我们转了一圈。他说,这里近600家店铺,中国料理占了一半,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广东、上海、四川、北京等地特色美食。不过,这里的料理价格可不便宜,3个包子就要480日币(折合人民币约30元)。
中国的周易算命也是比较出名的,在这里就能看到不少这样的专门人士,为来自各地的人占卜算命。谢成发说,中华街的历史起源于1859年横滨的开港,1873年,人们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关帝庙,供奉着《三国志》里的武将关羽。这座关帝庙的命运也颇为曲折,其间被烧毁过几次,1990年建成新庙。
庙门口挂着2盏红灯笼。原来,从11月1日起,这里便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张灯结彩。整个庙内建筑和中国没有什么两样。谢成发介绍,这些都是从中国运过来的,也特地去台湾的寺庙拍下设计图,门口的那对石柱,就来自泉州惠安的工匠之手。
和日本寺庙不上香不同,这里完全按照中国的古制传统执行。只不过,大殿门口入乡随俗,依照日本当地惯例,设了一个巨大的箱子,供人们扔硬币。日本人最爱丢5元的硬币进去,因长得跟中国铜钱很像,当地人管这钱叫“缘分”,希望缔结缘分。
异国传承中国文化,有他们一家四代的亲力亲为
同在中华街的天后宫,情况也基本相似。
这里既照古例又有所改良,2座庙里每年都要举行2次迎新年活动。一在12月31日晚凌晨,一在传统的春节。庆祝活动和国内也大同小异,总少不了舞龙舞狮。
和国内不同的是,妈祖庙里除了供奉妈祖娘娘外,还有月下老人、注生娘娘、临水夫人、文昌帝君等。上香时则有着严格的顺序,5个香炉上香顺序不能随意调换。如果是外来游客,庙里的工作人员会帮忙引导。
横滨妈祖庙事务局长大山靖媛,原来是台湾人,来日本读书、工作20多年,已取得当地的永久居住权。看到家乡来的我们,在对话中,她也不时秀几句闽南话,十分亲切。
每年的春分祭,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妈祖娘娘、千里眼、顺风耳、七爷、八爷,都要绕着中华街巡境,好不热闹。
更让人心生敬意的是,这里的华侨,对于寺庙文化传承亲力亲为。除了提前准备活动外,每年的巡境,也都亲自参加活动。比如谢成发,练得一手舞龙舞狮的好手艺。在他的带动下,儿子、孙子也都会舞狮,每年巡境时,都要一家齐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