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摘自《塔城日报》
假如你决定该花多少钱买一件西装,一种方法是把这件西装和另一件西装做比较,把后者当做锚,即参照标准。
在一家商品均价1500美元以上的西服店,一件800美元的细条纹西装就显得非常便宜。不过,如果是在一家商品均价低于500美元的商店,它就变成了奢侈品,那么,这件西装究竟是价廉物美的平价货还是铺张浪费的奢侈品呢?除非你的预算很紧张,否则根本无法判断。在这个评价系统中,每一件商品都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显示出价值。
一家出售高档厨具和美食的商店有一款价值279美元的自动烘面包机。一段时间后,商店又摆出另一款更大容量的豪华型烘面包机,售价429美元。这款高价面包机没卖出几台,不过那款相对便宜的面包机销量却翻了一番!有了这款高价面包机做锚,279美元的面包机就显得很实惠。
为什么总是有商品在做促销呢?其实就是商家在玩“锚定效应”的小把戏,让消费者有一种捡到便宜的感觉。和促销商品相比,原价货品就是一个锚。
20世纪70年代有一项关于超市购物的研究,当时商品货架上刚开始出现价格标签,研究发现这使购物者的平均消费减少了1%。因为他们都不注重品牌,而是专门挑大件装的商品。出现不同品牌的价格清单后,购物者的平均消费进一步下降了3%。他们不再在意包装大小,而是买相对便宜的产品。
如果燃气烧烤炉的市场价是8000美元,你就会觉得花1200美元买一台很超值。当你看到一块2万美元的手表并不比你那块50美元的手表走得更准时,买一块2000美元的手表就会显得合情合理。
即便商家很少能卖出那些最贵的款式,他们依然能从这些高档货中获利不少,因为它们可以促使人们买那些看起来更便宜的商品。
由此看来,我们在货比三家时,好像真的无法避免“锚定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