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苏禹成 陈群 白志强 文/图
核心提示 龙海4岁男童小佳,因一场意外不幸失去左眼,爱子心切的妈妈愿意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让儿子重获光明(详见本报昨日报道)。
昨天,不少市民被伟大的母爱感动,纷纷拨打本报海都热线通968111表达对小佳的关切,咨询捐助方式。
在厦门上班的三明小伙,甚至想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让小佳重获光明。不过,善良的小佳妈妈婉言谢绝了,因为她接受不了用他人的痛苦来给孩子带来光明。
然而近12年来,漳州都没有出现眼角膜志愿捐赠者。难道,真的要让小佳妈妈用自己的光明换来孩子的眼睛吗?昨天,我们咨询了漳州市红十字会,倘若有人因外伤或疾病失明,但眼角膜完好无损,可以在不影响自身健康的情况下,帮助小佳重见光明。
如果您或者您身边有符合条件的志愿捐赠者,欢迎拨打本报海都热线通968111告诉我们。
小佳说右眼闭上 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小佳最喜欢看动画片《龙甲斗士》,常常一边看一边比手画脚模仿。可昨天看动画片时,他觉得眼睛怪怪的,“妈妈,怎么我的眼睛很容易累啊?”妈妈赶紧把电视关了,让小佳多休息。
整个上午,小佳一直重复着同一个动作——闭上右眼,然后又睁开。他满脸疑惑地问:“为什么右眼闭上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妈妈只得哄着他,因为左眼包着纱布,等眼睛好了,纱布拆了,就什么都能看见了。
这是小佳躺在病床上的第4天,也是他精神状态最好的一天。中午午休醒来,他突然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我想回家上学了,学前班里有很多小朋友。”说着,他伸手抓起床头的玩具,打开开关,跟着音乐扭了起来。小佳说,这个玩具他非常喜欢,等出院了要带回去跟小朋友们一起玩。
等眼睛好了就回去,这是妈妈给小佳的承诺。可当小佳追问眼睛什么时候才会好时,妈妈不知道要怎么回答。
昨日检查时,医生发现小佳的眼睛还有些炎症,因此原本这两天要做的白内障手术要推到下周。至于眼角膜移植手术,遥遥无期。
爱心电话不断打来 都想帮小佳渡过难关
同样记挂着小佳的,还有我们的热心读者。昨天,本报热线968111不断接到问候小佳的电话,不少市民表示要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帮助小佳重见光明。
在泉州工作的黄先生说,13岁的女儿和他商量,要把自己的200元压岁钱捐出来。“看了小佳的遭遇,我爱人和女儿都哭了。”几年前,小儿子也生了一场大病,全家人都经历过一个痛苦的阶段,“当时为了治小儿子的病,要十几万元的医药费,日子过得非常艰难,钱大部分都是跟亲戚朋友借的。我们感同身受。现在日子好过了,想尽一点微薄的力量,帮他渡过难关”。
“跟我女儿一般大,看着真让人揪心。”家住漳州的许女士给小佳汇了300元,“钱不多,只是希望尽一份力”。许女士说,母爱真伟大,同为一名母亲,她能体会到洪女士内心的痛苦。“我不敢去医院看望小男孩,看到那样的痛苦的场景,我肯定会泪流满面,希望小佳能够坚强一些,健康、平安地成长。”
“小佳住在哪个病房,我想去看看他,给他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漳州市区的傅女士,一直有阅读海峡都市报的习惯,也经常向贫困的家庭献上爱心。几年前看到海都报报道安溪一个重病的小男孩,她就专门请假,赶到安溪去看望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人多力量大,相信小佳能够渡过难关。”
健康小伙想捐角膜 被小佳妈妈婉言谢绝
腾讯微博上,网友小陈甚至想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小佳。
这位20岁的小伙子刚刚高中毕业,从三明老家到厦门上班。小陈说,看了报道后,想起有个同学也是单眼失明,以前就很想帮他,但是帮不上什么忙。自己的父母早早就离婚了,看见小佳有着这样伟大的妈妈,内心很感动。
他说,自己不能给予资金上的帮助,但看着孩子还这么小,愿意捐出自己的角膜。捐了一只,还有另外一只眼睛可以看得见,不怕的。
知道小陈的好意后,小佳的妈妈洪女士连说谢谢。不过她说,小陈是一个很健康的小伙子,“如果他捐献了眼角膜,自己也失明了,我们家人心里接受不了”。
漳州眼角膜捐赠 已经12年没出现过
其实,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正常情况下,是不允许进行活体捐献的。
漳州市红十字会秘书长洪余璇介绍,人体器官捐献分两种,且都需要本人及家人自愿。
一种是遗体捐献,捐赠者要到户口所在地的红十字会填写捐赠自愿书,待捐赠人死亡后才能移植,可以指定捐赠对象。
还有一种是活体捐献,在因外伤、视神经疾患、颅内疾患等原因导致失明(无光感)而角膜完好无损的情况下,便可以为小佳捐献眼角膜。
如果捐赠者没有指定的话,受捐者必须到当地红十字会申请,根据申请的时间顺序,排队接受角膜移植。然而在漳州,眼角膜捐赠非常少,只在2001年有过一例,直到现在都没有其他捐赠者。
如果您符合捐赠条件,且愿意帮助小佳重见光明,欢迎拨打本报热线电话968111咨询。
【爱心账户】
为方便好心人捐助小佳,本报开通专门的爱心账户
账号:6217 0018 5000 1238 980
开户行:建设银行漳州分行石龟头支行
户名:牛肖培(本报工作人员)
此外,如果您符合捐赠条件,且愿意帮助小佳重见光明,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96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