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年1月9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10版:关注两会

  1. 版面导航
2014年1月9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留足西街古味 留住泉州人的乡愁

吴少鹏画笔下的西街
驴友黄灿昆镜头下的西街

N本报两会报道组

本报讯 西街,是泉州的西街,倒映着古城的千年故事,讲述着每个泉州人的淡淡乡愁。

只是如今,她不再只属于泉州。她成了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展示区。这位久居深闺的绣娘,将如何推开闺门,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艳羡与赞誉。

连日来,本报走进西街,寻找广大市民对西街复兴的意见、建议。昨日,泉州市人大代表、鲤城区委书记苏庆赐翻看本报关于西街的策划报道时,频频点头:“目前西街还处于倾听民意,探讨的阶段。海都报西街策划报道做得很好,我们每天都有剪报收集。”

本报的系列报道,在两会会场内外也引起很大反响。其中,泉州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龚勤勤就表示,这段时间一直持续关注海都报关于西街的报道。西街是有唯一性的,没有任何物品可替代,应保护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留住乡愁而不是乡痛。

昨日,我们请来规划师、古建筑专家、画师、西街商家、市民、驴友,畅所欲言。

西街如何复兴,我们期待您的声音。

我理想中的西街,应保留其怀旧和诗意。西街有刚刚好的陈旧和市井味道,让我们在慢下来的时候可以遇见昨日的泉州。如果你足够幸运住在这里,你肯定会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意和烂漫了然于心。你看得到建筑与植物共生,宗教与宗教并存。你会遇见叶子掉得只剩花的刺桐树下,有人慢悠悠地踩着三轮车,你也可能会跟着奇怪的泉州人排长长的队只为买几张润饼皮。她没有把自己佯装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如果你不够善解风情,她可能打算就这样低调地随她的故事垂垂老去。

——吴少鹏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泉州古建筑专家姚洪峰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解决基础设施问题

我是山东人,来泉州已经31年了,也算是半个泉州人。还记得1983年刚来泉州时,因为单位就在庄府巷,我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经过井亭巷附近,还在开元寺里住了一段时间。那时觉得,泉州太美了。后来,单位搬了。我也好久没从那里经过。前几年再经过时,西街片区已经面目全非,被大量的现代钢筋水泥充斥,看了实在心疼。

我有幸受邀到全国各地参与古城建设设计。和国内许多地方比起来,西街真的是个宝贝,整个片区原汁原味的东西还算是保持得较好的。泉州的旅游要留住人,就得靠西街。清源山老君岩文物价值很高,但外行看得懂的人很少。西街片区尽是古民居,大部分人都能接受。

当然,论名人故居等,西街片区比不过福州的三坊七巷。但西街片区还有个开元寺,整个档次就提上来了。可以说,西街古民居片区是开元寺的缓冲带,一旦现代建筑逼近开元寺,西街就完了。

未来的西街片区,肯定是要和开元寺联合打包保护利用的。当然,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根据测算,木结构的成本比钢筋水泥大约多3倍。做法可以参考晋江五店市的做法,资金方面,则可以由政府出台规则,借助社会力量来改造,这也是全国在走的模式。特别是现在许多人兴购买古民居,政府可以在新华路一带老旧厂房辟出一块地皮,鼓励别处的古民居安放进去,扩大西街的文物体量,形成规模。

至于电线乱拉、如厕难等基础设施问题,可借鉴晋江五店市,采用地下综合管廊模式,后期维修、增容、扩容等不需要再将道路开挖,施工人员可直接进入管廊内对管线进行维修,整个过程将不影响街区内游客的参观游览。综合管廊需要大挖,但技术上并不是难题,也可以避免今后西街面临再次破坏的问题。

西街最重要的还是人的生活轨迹。这正是目前五店市所缺乏的,需要在未来规划中规避。希望未来能在古民居多做一些调查,每座建筑保留住自己的故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注册规划师董卫

传统手艺进西街 让游客参与其中

第一次亲密接触西街,是前几年过来做建筑测绘,当时便被西街的老街古巷老建筑深深吸引。上周因工作关系,我来到泉州,特地又走了趟西街,感触更深。那天,刚好是农历廿六,开元寺勤佛日,熙攘的人群犹如赶集。这里有最原生态的泉州市井生活,有开元寺、东西双塔、各种老店。作为外地人,置身于西街,我从中略读懂泉州人的生活、文化。

但我觉得西街可以更美。西街东段保留原生态的同时,可以激发活力,提升功能。比如,泉州名气远播的南音、木偶、梨园戏等表演,都可引入西街展示,体现老泉州的文化韵味,也可弄些传统工艺,如制作木偶头、花灯等,让游客或市民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西街西段周边还有不少旧厂房,可通过合理的保护、改造、利用,满足年轻人的生活、娱乐需求。

我心中的西街,走进她,你便能大概读懂泉州。这里,有浓浓的泉州古早味。清晨热闹街井,市民相互打着招呼。脚步停在百年老店前,亲切呼喊着“来斤润饼皮”。穿梭在巷弄里,耳边飘荡着小巷由来、历史典故。阳光照耀下,古大厝榕树前,坐在摇椅上,品着茶,听一曲南音或看一场木偶戏。或者学做闽南传统工艺,也很不错。总之,这里能让生活脚步慢下来。

肃清门青年客栈经营者蔡锨斌

引进更多业态 吃住玩在西街

我是老鲤城人,住在义全街。去年初,和朋友在西街开了家客栈。

泉州的文化,怎么看都不厌。每周末,我都要到市区的各个景点逛一逛。有时,就跟在旅游团队后,听导游讲解。每个导游说的都不太一样,可能都不够全面,这些碎片整理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最喜欢的还是西街。每条巷子,就是一段故事。每座古建筑,都有自己的灵魂。没了西街,泉州的文化就没了灵魂。

最初开客栈,就是希望能打造一个交流泉州文化的平台。所以,我最喜欢的就是,每当有游客来时,向他们推介泉州文化。当这些游客真正读懂泉州时,我心里会特别高兴。有空时,我就给他们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宗教游,或是徜徉在西街的小巷子里。

这几年,西街虽然也陆续有酒吧、客栈进驻,但业态还不够丰富。希望未来,这里能多增加一些丰富的业态,比如带有闽南元素的咖啡馆、小酒吧、小剧场民俗互动表演等。这样,游客们能吃在西街、住在西街、玩在西街,真正留住游客,用心感受西街的美。

这些业态的经营者最好是喜欢泉州文化的一群人,价格平价,让穷游的人也能接受。当然,政府也要出台政策扶持,给经营者生存的空间。未来,这些经营者可以反哺成为泉州文化的推介者。

老西街人吴幼艺

古早小吃香烛店 是最西街的生活

我在西街住了快30年,家就在古榕巷。我喜欢西街,因为这里“最闽南”,这里“慢半拍”的生活,让我们很自在,也很自恋,不想发生太多改变。

特色小吃还是要原地保留,因为这些古早味小吃,会勾起老泉州人的“馋虫”;零散的香烛纸店虽然不多,但对信佛的老泉州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还有各种自制果仁的商铺,味道很赞,游客都喜欢买……

旧馆驿周边那块,是最原生态、最具有代表性的,只能按照原样修修,不能大改,要让游人感受到闽南文化的魅力。

在古榕巷周边,可以开些古厝茶馆、个性旅馆、南音社、木偶社和小超市等,这样才会有生活趣味,也会吸引更多游客。

西街北边角落那边,保存得好的老厝不多,都是些租房,可以成片开发,但也不能修得太现代化,否则会有点突兀。

另外,西街的名人故居是有含金量的,也要加强保护和推广,成为西街的窗口。

摄影师、驴友黄灿昆

古厝实在不能修 能否在原址重建

我在西街有个摄影工作室。对镜头下的西街,我倾注了太多感情和感觉,一巷一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再熟悉不过。

我喜欢在西街行走,喜欢看西街街头的热闹,纯朴居民间互相招呼;喜欢西街的韵味,厚重但不张扬;喜欢西街的别致,每栋建筑堪称艺术品……对西街的理解,我比别人看得更深。

我认为,西街应该是远古泉州的一个“翻版”。古民居旁有民宅,民宅边上伴着古民居,这样才是生活、才有味道,才更亲切。每栋建筑都是西街的一个“细胞”,西街街头尽量不要发生太多改变,旧就是有沧桑感,就是千年古街的缩影。但不能破,要及时整修,要干净整洁。

我的构想是,要将每栋建筑进行登记,好的要原样进行保留,如果有破损,要请专业古建筑维修机构进行修缮;如果确实不能进行维修的,能否在原址进行重建,古城民居核心保护区,就应该有非凡的举动。

西街变与不变,倾注着老西街人太多感情,如果能让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又不影响西街的远古味,这个方案是最可行的。

还有,西街是老泉州人的西街,不能仿效其他著名古镇来规划建设。

85后画师吴少鹏

不要太商业化 尽量原汁原味

我是85后,老泉州,学的是产品设计,经常会策划设计一些泉州文化的文创产品,比如台历、伴手礼什么的。

西街,我俩缘分不浅。很多朋友要么住在西街,要么在那开小酒馆、茶社、工作室,三天两头往西街跑,因此对它有份特别的情感。

总体来说,西街还是蛮OK的。富有怀旧感,尤其是现代人生活节奏那么快,西街是心灵的驿站。

我的大学老师就常跟我说,在西街你能找到泉州的古味道,要多去拍些照片,那是你的灵感发源地。美中不足的是,西街缺乏现代化的基础配套设施,比如排水、供电,一家店面起火,就成片遭殃,这些都急需解决。

有人建议西街应多引入一些业态,个人觉得西街不要过度商业化。泉州古韵味的东西已不多,西街应尽量保留原汁原味,否则,今后只有在博物馆才能见到以前的泉州,那该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呀。真要引入业态的话,可适当做一些,业态慢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