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小禾
这几天娱乐圈“周一见”闹腾腾,让不少网友想起当年周迅等人深情款款现如今却个个走出一条比3D立体迷宫还复杂的感情路,文艺一点的,又要感慨不再相信爱情了。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这话在文艺青年中颇为流行。听着就足以慰藉身心,矫情而温暖。不过呢,我以真心付明月,明月却常常照沟渠。冰箱里的芝士蛋糕却不会自己跑了。无论是“很傻很天真”还是“且行且珍惜”,论姿态论心态,都不如“努力加餐饭”来得正能量。
马、文到底会不会分?来,咱边吃边聊。聊得来八卦,也做得来一枚高端吃货。
大师的吃货哲学
《做饭》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年10月
爱吃炸鸡与昆虫
《肠子,脑子,厨子》
作者:(美)约翰·S.艾伦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译者:陶凌寅
2013年10月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食谱和饮食文化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种有关食物的本能,一种全人类共有的味觉体验?有没有一种“食物理论”决定着我们会选哪些东西来吃,决定我们认为吃多少才算饱,决定我们爱吃什么零食?神经人类学家约翰·S.艾伦觉得有。在这本书里,他探索了味觉的演化基础,以及共同的认知基础何以衍生出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饮食文化。
书的素材来自食物历史、厨师、人类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艾伦先是描绘了我们最原始的祖先的食谱,探索了烹饪在大脑演化中的作用,随后将笔锋转向当代吃货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书中探究了对食物的厌恶与喜好、给食物加上“好”和“坏”标签的强迫性需要、健康食物金字塔的膳食偏差,还对吃这件事进行了跨文化比较。
例如,为了解释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吃酥脆的食物,艾伦先是考察了人类的近亲食用昆虫的习惯。他还提示,咬碎酥脆食品的声音可以丰富感官体验,避免吃饭时的乏味。另外,对健康不利的油炸食品却会让我们获得犯错般的快感。事关吃喝,决定味觉的绝不是单一因素。
这本书号称“大师的吃货哲学”。大师是真的,贾平凹曾慨叹:“汪是一文狐,修炼老成精。”吃货也是真的,看人家是怎么吃豆腐的: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曾任职《北京文艺》、北京京剧院,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魅力,唯“境界”二字可概述。他对于生活、对于人、对于美,有自己新鲜的感受,再用他充满灵性的文字表述出来。有评论家说“水一样的文字”,那说的正是汪曾祺。而他谈吃的散文,更是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韵味,可以说,他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拉得最近的人。
汪老的饮食类散文,充满了“生之喜悦”。古龙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想要自杀,就带他去逛一逛菜市场。我们的生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我们自己也时常扮演一下或重或轻的抑郁症患者。那么,去读一读这本《做饭》吧。再加上,汪老不但散文写得好,画作也很精彩。这本书里收录了汪老趣味横生的画作,看一看,读一读,定有“疏筋活气、身轻心远”之功效。
好好吃,好好过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
作者:李妙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4年3月
求学期间,习惯了辗转各地的怪趣少女李妙生,在离开每一个住处前往下一个居所时,总不忘嘱咐自己一句:“离开前,吃光冰箱里所有的食物!”她会绞尽脑汁地料理冰箱里的食物,或是一个人孤独地吃,或是两个人甜蜜地吃,抑或是一群人纪念地吃。
食物之于她,更多的是经历,是回忆,是对吃和生活的在意——也许,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给予我们力量的,只有两样,爱与食物;当我们被现实打击得失魂落魄,能够逃避的地方,也只有两处,家与厨房。
本书号称“最文艺的美食书”,“留学生走向生活自理的美食第一书”。无论是不是“最”,学会从身到心将自己照顾好,都是第一课。
一个时代的吃相
《民国吃家》
作者:二毛
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2月
自古以来,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间推动的,这一点在民国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它是一个美食绚烂的时代,直接影响了现在的“美食地图”。《民国吃家》即是作者将传奇般的古法技艺拂去尘埃,诗化翻炒出几近失传的美味,飘香出最入味的民国风情。
作者二毛,是《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诗人+厨师。在他看来,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民国,慈禧的清炖鸭子脱下鸭皮游上了袁世凯的餐桌,胡适用东兴楼的酱爆鸭丁嫩滑酱香了鲁迅一生的才华,谭延闿的祖庵鱼翅在南京的上空鲜亮腴滑地飞翔,张大千用恋爱的火候软炸着扳指儿香酥脆嫩了十八岁的仕女……
“一个时代远逝了,酒阑灯炧之后,衣香鬓影化为遍地烟尘。而就在这样弥漫的俗尘之中,我们这些怀旧的饕餮之徒,犹能在这个早已推杯换盏的世界,嗅到那些残醉余芳……”野夫是这样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