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邵珣 实习生 张兆楠
核心提示 近日,非洲大蜗牛惊现福州街头的事,在网上热传,尤其关于“这种蜗牛破坏力很强,会危害500多种作物,甚至连水泥都能吃,还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千万别摸,更不能吃”的描述,让不少网友心惊。
昨天,泉州市民谢先生就很担心地拨打968111说,这种非洲大蜗牛也“入侵”泉州市区,最近每天晚上9点左右,市区承天巷里就会大量出现,最多时达30多只。有专家建议,这类蜗牛大多生长在卫生脏乱的环境中,存在大量寄生虫,最好不要食用。
不过,果壳网的网友经多方论证得出结论称,非洲大蜗牛的危害主要是对植物的破坏,它没夸张到能吃水泥的程度。“它与蛇、虾蟹、三文鱼等动物一样,在养殖、生长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寄生虫的污染,但这些食物我们照吃不误。必须要认识到这些动物中都有寄生虫,但也没必要过于夸大它们的危害。”
30多只非洲大蜗牛 夜晚惊现小巷
谢先生来自四川,租住在市区承天巷一民房内已一年多,近几天晚上,他发现巷子里及住处附近闲置的房屋周边,有个头很大的蜗牛,多的时候,数量有30来只。
谢先生描述,蜗牛有着深黄色或黄色的长卵圆形外壳,上面有褐色、白色相杂的条纹,软体部分则为深褐色或牙黄色,个头上大小不一,最大的有成人的拳头大小,身长达到15厘米左右。
“难道这就是那种破坏力很强,还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的非洲大蜗牛?”谢先生也看到最近的报道,他担心这一物种也入侵泉州了。
昨日,记者带着谢先生发来的照片,请教原泉州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林彦云。林彦云仔细看照片并查阅相关资料,认定谢先生所看到的,就是非洲大蜗牛。
在泉州并不罕见 6至9月最活跃
“其实这种蜗牛并不罕见,每年这个时候都很多”,林彦云介绍说,这种生物学名为“褐云玛瑙螺”,又名东风螺、菜螺等,是一种入侵物种,因原产于非洲东部沿岸,且个头较大,俗称为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喜欢栖息在植被丰富的阴暗潮湿环境及腐殖质多的地方,每年6至9月最活跃,晨昏或夜间活动。这种蜗牛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生长迅速、繁殖力强,一次产卵数达100至400枚,寿命可达5-7年。非洲大蜗牛遇到不良环境,还可进入休眠状态,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林彦云说,非洲大蜗牛极其幼体会咬断各种农作物幼芽、嫩枝、嫩叶、树茎表皮,已成为危害农作物、蔬菜和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同时也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虽然非洲大蜗牛当初是作为人类的食材引进,不过,林彦云建议,这类蜗牛长期生长在卫生脏乱的环境中,身上有不少寄生虫,烹饪上有较高要求,市民最好不要轻易食用。
另据《厦门晚报》报道,非洲大蜗牛最早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厦门被发现,相传当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时,从南洋引进了一些植物物种,无意之中将隐藏在植物根部等处的非洲大蜗牛带进了厦大,后作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个南方省份。目前,除福建外,这种生物已扩散至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台湾等地。
□相关链接
常见的外来入侵生物
福寿螺
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危害水稻,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植物,也是一些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人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会引起人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与脑膜脑炎,引起头痛、头晕、发热、颈部僵硬、面神经瘫痪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瘫痪、嗜睡、昏迷等,甚至死亡。
小龙虾
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形似虾而甲壳坚硬。是淡水经济虾类,因肉味鲜美广受人们欢迎。因其杂食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而在当地生态环境中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其摄食范围包括水草、藻类、水生昆虫、动物尸体等,食物匮乏时亦自相残杀。小龙虾近年来在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经济养殖品种。由于小龙虾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强,食性广泛,种群增殖速度快,常剪断破坏农作物,其对当地物种生态竞争优势,也极易导致破坏性危害。
红火蚁
源自南美洲,极具攻击性。2005年1月,广东省发现入侵红火蚁,农业部紧急将其确定为我国入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泉州也曾出现多起人被蚂蚁叮咬后,出现短暂失明、危急性命的事件,被怀疑为红火蚁所为。人被红火蚁咬伤,会产生如被火灼伤般的疼痛,局部皮肤形成红斑、水泡、硬肿,有痒感。少数体质敏感的人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主要表现为全身过敏反应,还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症状。
★谢先生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报料,线索费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