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苏禹成 杨清竹 文/图
海都讯 知道台湾澎湖著名的双心石沪吗?是不是被它的美丽所折服?要知道,在漳浦佛昙,也有五口大小不一的石沪,只是由于很难捕到鱼,目前已慢慢被村民遗弃。而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更是鲜为外人所知。
在前不久闭幕的第四届“三岛论坛”上,关于如何开发、保护石沪的讨论,引来了众人对石沪的关注。
台湾学者李明儒期盼在新的时代变迁下,石沪也可借世界遗产、观光旅游与文创产业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
最原始捕鱼“陷阱”
慢慢被遗弃
在漳浦县佛昙镇井尾半岛的最东端,有一个叫做山寮的小渔村,三面环海,全村300多人。这里还保留着古老的石沪捕鱼方式。
石沪,就是捕鱼的陷阱,构成主要分为沪堤、沪房、沪门、鱼井等。其原理是根据潮水涨退及鱼群回游特性,在海上筑起一道道的弧形石墙;涨潮时,鱼群会顺着海水流动进入石沪觅食;退潮后,石沪就拦住了鱼群回游的路线,渔民借此捕获。
海边的先人就地取材,巧妙嵌套,让石沪有足够的力量抵挡住潮涨潮落。在山寮小海湾里的石沪宽约2米,长度超过50米。据60多岁村民老杨介绍,这些石沪的建造历史已没有人说得清楚。他说,自己爷爷那辈人也说不清年代,只能说自古以来就有了,一代人沿着一代人使用了下来。
老杨称,上个世纪60年代,这些石沪一天还可以捕到上百担的鱼,“当时是集体劳动,大家一起捞起来后,再分配”。不过,因海洋环境的变化,这几年来已经很难通过石沪来捕鱼,“只是一些小鱼而已,村民谁要是空闲才去看一看”。因此,石沪也慢慢被村民遗弃。
建造难度大
与澎湖石沪或有关
石沪捕鱼起源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山寮村现存有5口大小不一的石沪。谈起这些石沪的建造技艺,村民们无不感叹。这些石沪,并没有钢筋水泥,仅靠石头垒砌,却异常牢固,足以抵挡潮汐的冲刷。而这都得益于垒石头时的讲究:石沪的施工必须在退潮时的几个小时进行。
据了解,全世界目前仅存600多处石沪,大多分布在台湾海峡两岸。其中,单在澎湖就发现了500多口石沪,最有名的要数位于澎湖县七美屿的双心石沪。台湾澎湖科技大学观光休闲学系的李明儒教授介绍,根据1695年台湾府志等文献记载,澎湖石沪至少有近300年的历史。
山寮村与澎湖列岛正对着,直线距离100多海里。山寮村发现的石沪与澎湖石沪是否有渊源?记者采访多位学者,他们均表示目前无直接证据证明。但通过目前台湾涉漳聚落(《台湾涉漳旧地名与聚落开发》)的开发研究可见,澎湖的居民祖籍地大都来自闽南。澎湖县北端白沙乡就是个例子:明末清初时大批泉州、漳州、金门的闽南人渡海在此定居,到1926年时,白沙乡就有漳州籍居民5800人。
不过当前,李明儒教授则更加关注石沪的传承和保护。李明儒称,将老渔村的生产工具变成文化遗产,让老的东西都焕发出新机。他期盼在新的时代变迁下,石沪也可借世界遗产、观光旅游与文创产业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