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叶碧玉 实习生 傅俊淳 蔡梅莹
海都讯 9月1日,央视2014年《开学第一课》如期播放,泉州各中小学也组织学生进行观看。与往年孩子们唱主角不同,2014年的主题是“父母教会我”,家长与孩子一起成了开学第一课课堂的主角,节目分为“孝”、“礼”、“爱”、“强”等主要篇章,邀请“童话大王”郑渊洁、“摇滚爸爸”秦勇走进课堂,分享各自家风,同时有来自震后灾区藏族武艺班的孤儿以及青年歌手容祖儿从子女的角度,回忆父母教会自己的品德。
对于这样的第一课,泉州多所中学校长认为,这只是一个开始,家庭、孝道、礼仪等各方面教育,应该渗透到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和养成好的习惯,并坚持下去。
开学伊始,行为习惯养成最重要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市区多所学校都组织学生们进行观看。校长们认为,第一课只是一个开始,要让学生真正有所认识和收获,必须长期坚持,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
而对多数学生来说,新学期是新的开始,尤其是中小学新生,开学第一课,更重要的是接受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一点,也是泉州市区多数学校校长的观点和做法。
这两天,泉州六中初一、高一新生在校内接受了一场校史校规的认识和教育,之后他们将去往国防教育基地,开始为期7天的军训。校长吴鹏飞介绍说,这也是新生“开学第一课”的主要内容。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小学进入初中,这是两个比较重要的阶段,这阶段的重点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吴校长认为,这样的教育,从开学伊始到整个小学、初中阶段,都需要坚持落实。
而在泉州九中,从校长到各学科老师,都会在入学训练期间,为新生们开设相关讲座,从个人的性格培养、到学习方法转变等,为新生搭建一座适应的桥梁。
第一课只是开始,潜移默化才有效
而关于教育部《开学第一课》所提及的孝道、礼仪等内容,泉州各校也有自己的规划和安排。泉州六中校长吴鹏飞介绍,今年他们特别引入泉州文化,将本土专家编写的《泉州礼数》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之一,用校长的话说是“更接地气”。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礼仪也有它的地域性特点。《泉州礼数》以一户人家的日常生活为主轴,通过亲人、邻里、朋友间的互动,以亲切、平时的情景展开描述,从中整理和展现本土传统礼数,并介绍一些常用文明礼仪,通俗易懂,也是当代学生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而泉州七中初中部负责人张然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聘请专职的国学老师,在初一年开设国学课,每周一节,内容有《弟子规》、《论语》、《孟子》等,还有引入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教学视频。“这些传统文化讲述‘礼义仁智信’,包含了孝、礼、爱、强等多个方面,对学生价值观提升等很有帮助。”
“短暂的礼仪教育并不能给学生多大的感触,文明孝道的养成,更需要的是日常教育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家长在家里言传身教,才真正有效。”泉州九中李兆红老师如是说。
□个例
父亲带女儿自驾远足
路上的“第一课”更锻炼人
在泉州,有一位父亲,用自驾远行的方式带女儿一起上路,锻炼女儿独立自理能力,引导女儿学会关心父母,度过别样的开学“第一课”。开学上小学一年级的黄沐晴和爸爸在这个暑假里,自驾行走广东江西安徽上海等多个省市,上演了一次泉州版的“爸爸去哪儿”。
这是黄沐晴人生中第二次远足了。早在去年9月,她和爸爸一路向西,自驾西藏35天,品尝了人生第一次远足的酸甜苦辣。
“在路上的生活,更容易锻炼孩子。”带女儿出行,一直是黄爸爸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在这一趟旅途中,他也记录下了女儿的成长:每次到酒店安顿好房间,女儿第一句总是问要住几天,只住一天的话第二天起床她会自己收拾行李等待出发;到了晚上,女儿不仅自己洗澡洗衣服,还会烧水为爸爸冲好第一杯茶。
旅途中,沐晴有时要爸爸跟她一起玩,爸爸觉得太累就假装不舒服去洗澡,沐晴在浴室外多次问爸爸快好了没。后来爸爸才知道,原来女儿觉得爸爸不舒服应该要喝热水,又担心倒太早的话容易凉,所以不断询问爸爸是否快洗完澡了。
那一刻,黄爸爸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感动和自豪!“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够孝顺,懂得理解父母,这些不是靠念的,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她会还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开学了,沐晴进入泉州师院附小一年级,很巧的是,这也是黄爸爸的母校,而沐晴的数学老师,曾经也是黄爸爸的小学老师!黄爸爸笑称,跟女儿成了校友,老爸变师兄。而他更希望,在新的学习阶段,沐晴能够继续保持她的那些好的习惯,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