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蔡潇璇
门外露台上,绿树、小草绿意盎然,石桌、石凳摆放井然有序;门内案台上的笔墨纸砚,静悬墙上的古风字画,弥漫着满满的书香、墨香。在繁华的街市,洪光辉的雅室仿若远离喧闹,成为一个静谧的修养心神的空间。
“在安静的氛围中,以平和心态进入书写状态,从而达到心灵与环境的和谐共鸣,获得人书合一的愉悦和满足。”国庆长假里的一个下午,在这个让人艳羡的空间里,洪光辉如此诠释自己对书法的追求和态度。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以撒则评价其“在独行中感受潜心静谧磨砺的快乐”。
自学成才 坚持理想信念
在泉州书法界,洪光辉可谓自学成才的典范。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他,既无家学渊源,学书法之初也无处找老师,全靠自己琢磨和刻苦研习。
洪光辉回忆,小学二年级时,看见墙上宣传标语的字很漂亮,便“捡一根竹枝,蹲地上就着土临摹”。此后一发不可收,但无奈于当时少见字帖,更没有专业老师教学,“后来看见朋友有本字帖,央求着借回家,买两三块红砖,用毛笔沾着水练习”。
当时,洪光辉的愿望是,国家恢复高考后能考上大学研修书法。然而,由于家庭变故,洪光辉与大学无缘,只能到工厂上班维持家人生计。尽管生活不如意,洪光辉却没有放弃书法梦想。在单位宿舍,他钉了一个木箱放笔墨纸砚,每天下班后同事们外出逛街聚会,他则把被褥一掀,床板为桌,木箱为凳,埋头练习。
后来,泉州掀起一阵文化热,有专业老师教学书法,学时为一期3个月。洪光辉求学心切,如饥似渴,结果“从第一期开始学,一期接一期,后来直接跟老师回家了”。如今已从事书法教学、身为人师的洪光辉始终坚持研习书法,他说“就像一桶水灌给一杯水,老师水桶满,学生才能得到更多营养”。
研习书法 追求人书合一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泉南佛国”之称誉,高僧弘一大师曾在闽南弘法长达14年,其书法以精严净妙、清寂疏朗、恬静肃穆的精神风貌为世所崇仰。作为泉州人,洪光辉珍视弘一大师与闽南的文化因缘,长期潜心于弘一法师书法艺术的探究和学习,尤其沉迷大师的信札书法。
洪光辉介绍,弘一大师晚年信札的结体特征独树一帜,以瘦长为主,质朴离俗,圆融化神,这种瘦长的字不好把握。为此,他在创作中不仅重视技巧,注重笔法、结体、章法、用墨等方面的把握,而且重视精神准备和意境酝酿,喜欢独处,力求清静,在安静的氛围里以平和的心态进入书写状态,从而达到心灵与环境的和谐共鸣,获得人书合一的愉悦和满足。在纪念弘一大师圆寂60周年全国书画展上,洪光辉的弘一书体条幅“身修天爵贵无比,心有菩提香益清”入选并深受同行赞叹。
功夫在笔墨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洪光辉学习弘一大师的信札书法,除了学习书艺风格外,更多的是深入品读信札的内容,从中领悟大师在生命的行旅中与泉南佛国结下的因缘及由此所迸发出的艺术火花。“我希望能以自己的笔墨弘扬弘一大师的精神风骨,去挖掘更深层的书艺内涵及书艺以外的精彩。”
书法育人 写的不仅是字
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习,洪光辉书法造诣深厚,屡获大奖,还从1998年开始,在书法教育的沃土上默默耕耘,用丰富的书法文化内涵浇灌孩子们。同时,作为政协委员,洪光辉多次提交“让书法教育进课堂”的提案。
“书法是我国国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门艺术,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洪光辉认为,孩子们学习书法,除了能写一手好字,培养好的习惯与心性,提高外综合素养,还能加深对古代、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可以从字里行间慢慢体会到几千年文化背景,从而更加热爱国家。因此,学习书法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如今,洪光辉桃李芬芳,学生们在全国屡获大奖,还有多位学生考上了大学里开设的书法专业。让他倍感欣慰的是,女儿从小也爱好书法,高考顺利考上了书法专业,接受了更加专业、系统的学习,帮他圆了大学梦。谈及未来愿景,这位钟情于书法数十年的书法家说,希望有一日书风盛行的时代,书法得到更好的弘扬。
【人物名片】
洪光辉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泉州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泉州市鲤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书法作品曾获得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铜奖,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优秀奖,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铜奖,福建省第三届艺术节银奖,第三届福建省人民政府综合文艺最高奖“百花文艺奖”,首届福建省书法“兰亭奖”,第一届、第二届泉州市人民政府综合文艺最高奖“刺桐文艺奖”,第四届泉州市人民政府综合文艺最高奖——特别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