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见习记者 陈晓东
海都讯 10月的鼓浪屿,因票改政策和航线调整,备受各方关注。10月30日,由腾讯·大闽网和东南舆情联合主办的“闽锐”舆情沙龙首期在福建省委党校举行,而鼓浪屿票改问题,成了沙龙上分析得最多的案例。
10月14日,本报曾推出第15期深读周刊《病人鼓浪屿》,对鼓浪屿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病人”的提法获得广泛认同,因此沙龙上,与会专家纷纷就鼓浪屿的“病症”进行解读,并开出自己的“处方”。
【舆情】
对鼓浪屿票改 网络评论偏负面
针对鼓浪屿票改,大闽网曾作过调查,结果显示,过半(超过10万名)网友认为票改是歧视行为,不过也有40%网友认为本地人就应该有特权。
而根据东南舆情的统计,10月5日正式发布、10月20日正式实施的票改,是网友最关注的两个事件,在网络尤其是微博引起大量的争议。网络评论整体偏向负面,不少网友认为,票改存在歧视、赶人之嫌,并对此表示不满。
而在媒体报道中,支持票改的主要有中国广播网和厦门日报,认为票改有效控制了鼓浪屿的人数,减轻了鹭江道的负荷;而法制晚报、新京报等报纸则倾向于认为,票改不仅对鼓浪屿旅游品牌不利,还会伤及鼓浪屿居民的利益。
【探讨】
处方1 涨价挡不住游客 应顾及游客体验
游客过多、景区长期超负荷运转,是鼓浪屿票改政策出台的背景。
福建师范大学旅游系副教授甘萌雨:鼓浪屿“高烧”的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旅游资源的缺乏。据统计,全国县级以上的景区有2万多家,但5A级景区只有200家左右。而且,国人的旅游意识刚刚起步,对标志性景点的需求可谓是“刚性需求”,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对于大多数游客,到厦门怎么可以不到鼓浪屿?过去8元的船票已经十分便宜,涨价到30元、50元,和其他同等级的景区比较也不算贵,挡不住游客的热情。这样的现状短期之内很难改变,建议景区应该从服务原住民、保护游客体验等细节入手加以改善,而非简单地一涨了之。
旅行社从业人员简新锋:旅行社提前做好功课,跟团游客碰到的麻烦会少很多。但散客直接接触的就是景区。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应该留一定的缓冲期,同时更人性化地处理游客碰到的问题,避免“一刀切”带给游客的负面体验。
处方2 事关多数人利益 决策之前应听证
董启农是鼓浪屿原住民,同时也是业界代表、鼓浪屿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他介绍了票改对鼓浪屿居民、游客、从业人员的影响,质疑部门未充分考虑相关利益方的意见。
福建省委党校教授王利平认同董启农的说法:票改后我们去了鼓浪屿,发现民间否定的声音很多。这关键在于决策上的欠缺。鼓浪屿是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航线变更和票价改革事关多数人利益,在推进这件事时应该有充分的听证,和社会进行有效沟通,给相关利益方畅通的意见表达渠道,达成充分的谅解之后再作决策。
票价要不要提?提后多出来的钱要怎么分配?码头能不能改?改了合不合适?这些问题,都可以拿出来,直接在当地媒体上展开讨论。这样的事情做起来很简单,做好了不但不会阻碍调整,还可以给决策部门加分。
处方3 政府应换位思考 和公众坦诚交流
针对鼓浪屿票改引起的舆情反应,与会人士建议,部门对媒体的思维应该从管制转变为沟通,增进社会的理解。
甘萌雨: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碰到的舆情问题往往并非旅游部门一家可以解决,因此需要加强政府信息平台建设。
王利平:应该通过完善政策出台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等制度建设,让相关动作有法可依。
经济观察报记者韩雨亭:应该完善政府部门发言人制度,用专业的精神处理舆情问题。面对舆情问题,政府部门不能够掩耳盗铃,或寄希望于下一个热点盖过当前热点。
还有媒体建议,在当前新媒体发达、人人都是信息源的背景下,政府部门更应学会换位思考,主动公开信息并和公众坦诚交流。
省委党校社会学与文化教研部主任叶志坚表示,将强化舆情处理的案例教学,增强福建省干部的舆情应对能力和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