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年11月28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XZA26版:民生/街巷

  1. 版面导航
2014年11月28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南靖靖城镇下割村溪尾社,老行当编笠胎在20年间历经兴衰
割舍不了旧爱 20阿婆在续艺

村里的阿婆在笠模上编笠胎
编笠顶
笠模与编好的笠胎

N海都记者 方锦燕 通讯员 郑德鸿 文/图

海都讯 古早时,每逢“透风落雨”“天光出日”,一顶斗笠可遮阳遮雨,作用还真不可小觑。

从《诗经》“何簑何笠”、《国语》“簦笠相望”来看,斗笠至迟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初,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而南靖靖城镇下割村溪尾社,这个生产笠胎的专业村,编笠胎在20年间经历了兴盛到没落,年轻人纷纷改行。不过,现在仍有一二十位老人,重拾这份老行当,爱编笠胎(斗笠的主结构)。同时,他们也有这样一份担心:虽然现在用斗笠的人少了,但在农村里仍是家家必备。只是,由于现在编笠胎的都是老年人,斗笠还能卖多久,实在堪忧。

60年代·兴盛

为谋生 溪尾妇女编笠胎

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一带所产的斗笠“天宝笠”,因其质量较好,一直受到顾客的喜爱。

“天宝笠”因笠胎与笠面中间有空隙,比其他款式的斗笠通风,防晒效果也好;并且重量较轻,劳作时长时间戴不觉得沉,歇息时又可当扇子用;小雨时戴着也可抵挡一阵子,可谓一物多用。“天宝笠”的制作分为“编笠胎”与“盖笠面”两道主要工序,并且形成了编笠胎与盖笠面两种专业村。

天宝镇九龙江对岸属南靖县靖城镇,江边的下割村溪尾社历来就是生产笠胎的专业村。

溪尾社地少人多,而江边种有大量的竹子,是编笠胎的好原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编笠胎成为当地村民谋生的一种重要补充,村里几乎人人会做。

“在我母亲的年代,就已经由妇女专门编笠胎,单是我们家族,就有三个妯娌、几个媳妇都会编。”家住溪尾社的陈看水,70岁了,在他看来,编笠胎是妇女的工作,因要求工艺精细手要巧,基本上都是女性在编。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一般都没有读书,从十七八岁起,都会在左邻右舍的教导下,学会编笠胎,而男人主要工作是种田、在生产队工作,在之后才慢慢有些个体户挣钱养家,基本上男人都没有从事编笠胎。

80年代·没落

编笠胎累 年轻人改行多

早期溪尾社编笠胎的人多,成品就运到天宝镇卖。编笠胎看似轻松,但如果长时间低头曲身编,就会腰酸背痛。

编笠胎先得把竹子锯成适当的小段,剖开后再根据笠胎的等级劈成细竹篾。高档的笠胎所用的竹篾薄如纸细如发,编出来的孔眼只有约1毫米,堪称精美的工艺品;稍次点的,编出来的孔眼约4毫米,可筛绿豆,可惜技艺均已失传。现在一般编出来的孔眼约一厘米,已经算是很好的了。

编笠胎先把竹篾编成六角形孔眼的笠顶,然后按在用木头或水泥做成的笠模上编,再不断地添加篾片,直到成型后再用一条较粗的竹篾做笠沿,最后把篾片与笠沿编结收边。

早期,一顶笠胎可卖1角8分,一个熟练的妇女一天可编十多顶。扣去前期劈篾的工序约占近一半的时间,编一天笠胎可赚块把钱,这在当时算是不错的收入。

到上世纪80年代,村里的年轻人纷纷改行谋发展。虽然现在用斗笠的人少了,但在农村仍然是家家必备。只是,由于现在编笠胎的都是老年人,斗笠还能卖多久,实在堪忧。

如今·重拾

闲暇时 20多阿婆爱编笠胎

目前,村里有20多位阿婆仍在编,且年龄均超过60岁,最大的已过80岁。因都是老年人在编,去天宝镇卖不方便,现在编好的笠胎均由专业盖笠面的人来村里收购,且常常供不应求。

75岁的高花枝,是村里仍在编笠胎的老人之一,一天编三四顶。“一顶笠胎卖4.5元,这还不算劈篾时用的时间,要算的话钱就更少了。”她说,“主要不是为了赚钱。老年人闲着也是过,做点事也是过,编笠胎可以动动手,动动脑,对身体有好处。”除了编笠胎外,遇到有来料加工缝鞋面时,高花枝就不编笠胎了。毕竟,缝一天的鞋面可赚约25元,比编笠胎好。

也有的老人不再以此为谋生手段。75岁的沈英爪,一有空也会割自家种的竹子来做笠胎。“孩童时期,我在家里学过(编笠胎),后来入了公社赚工分去了,等到孩子们都长大了,各有各的事,我闲来没事,就捡起(编笠胎的工艺)来度日子。”沈英爪说,人老了做不了太多,一旦累了,她就起来玩一下,四处走走。

“我们编完笠胎后,就卖给来收购的人,一顶卖4块多,收购的人会拿去给人加工盖笠面,做好了,一顶斗笠就完成了。”沈英爪说,一顶斗笠可以戴很多年,她现在出门遇到下雨或出太阳,也都会戴上。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