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月芳 黄谨 文/图
“海丝”寄语: “海丝”之路是情感之路。国内外的校友和朋友感情更深,才能有更多的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
核心提示 61岁的李琼琼老师依然身材姣好,和年轻时一样脚步匆匆。她在泉州市青少年宫担任舞蹈教师。30多年舞蹈生涯,编排了几百个节目。接受海都记者采访时,琼琼老师感叹:“我不知道有多忙,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她说,泉州的海丝题材、闽南文化题材源源不断地供给她灵感,舞蹈要一直跳下去。
琼琼老师的妹妹李玲玲也是老师。作为泉州教育界一对知名的姐妹花,她们长相身形酷似,年龄只差一岁,两人的从教经历加起来超过60年,学生多得数不清。海丝梦对她们来说,就是把泉州的文化推送到海外去,也把它们传递给下一代。
幼年归国
“东西塔下的那段生活,成了我们最深处的记忆”
姐妹花的父母祖籍泉州,父亲在菲律宾。1958年,父亲怀着参加新中国建设的热情,带着妻子和五个孩子,辗转从菲律宾回到泉州。那时候琼琼和玲玲分别是5岁和4岁,父母在哪家就在哪,这么小的孩子没有家乡的概念,自然也没有愿意不愿意之说。
回到泉州,一家七口安置在著名的西街116号宋宅。前面是典型的官式大厝,但后面却是巴洛克风格的洋房。这么大的房子,当然还有其他七八家住户一同分享。虽然居住条件偏拥挤,但是在这里就能遥望到东西塔,不知不觉地泉州的文化就嵌入了她们的记忆之中。
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们会在月亮很亮的夏夜聚集在大埕聊天玩耍。能歌善舞的姐妹会在院子里翩翩起舞,惹得院子里其他小伙伴也加入进来。
舞步不停 泉州的海丝题材、闽南文化题材源源不断供给她灵感
人的命运跟着时代走,琼琼的经历也是如此,不过幸运还是更多一些。
1969年11月,16岁的琼琼到德化雷峰公社插队。她是年龄最小的知青,原本以为要一辈子呆在山里和土地锄头打交道,没想到才下乡一个月,就被调入县里的文宣队。那里有厦门歌舞团被下放到德化的舞蹈编导和演员,在他们的指引下,琼琼开始了她后来的舞蹈生涯。
年轻的琼琼身体棒,技艺好。老师示范的动作她不折不扣地完成,所以学习的进度很快。别人培养芭蕾舞演员需要七八年,可是她只用三个月就完成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学习。
1985年底琼琼调到泉州市青少年宫工作,到2008年退休。其实直到现在,琼琼老师并没有离开她热爱的舞台和孩子们,她还在青少年宫担任舞蹈教师。30多年舞蹈生涯,她编排了几百个节目,手书了几万字编排舞蹈的文稿。琼琼依然记得她编排的第一个舞蹈《南国先伎》,正是以开元寺里的飞天妙音鸟为灵感创作的。在她的潜意识里,西街的童年记忆是如此重要。
由琼琼老师执教的青少年宫舞蹈队不仅出现在泉州各项活动的表演中,也陆续出访过马来西亚、新加坡,把家乡的舞蹈推送到海外乡亲面前。2008年,琼琼老师获得校外教育工作的最高荣誉——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
61岁的琼琼老师依然身材姣好,和年轻时一样脚步匆匆。接受记者采访时,琼琼老师感叹:“我不知道有多忙,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琼琼说,泉州的海丝题材、闽南文化题材源源不断地供给她灵感。舞蹈还是会跳下去,孩子们当然也要继续教下去。
退而不休 从事海外校友的联络工作,那些杰出的校友是泉州的宝贵财富
玲玲在泉州一中念书,后来也成了泉州一中的老师。在课堂上,她教政治,平时还兼着做学校的行政事务。在学生们的印象中,玲玲老师总是打扮得体,步伐矫健。一样有艺术天赋的她也会帮助校艺术团排练节目,有时候还请姐姐琼琼来指导学生排练。刚入学的学生不熟悉情况,或许还会以为两人是双胞胎。
2009年退休后,玲玲老师开始负责加强泉州一中校友会的对外联络工作。玲玲说,老实说刚开始还真有点“两眼一抹黑”的感觉,觉得无从下手。可是从大家族的海外关系入手,还有海外同学的牵线搭桥,校友们的关系更加热络起来。玲玲动容地说,其实有很多海外老校友一直在关心支持着学校,其中的代表就是陈守仁先生。有菲律宾的校友时常在重要的校庆和活动中专程回校参加活动,还带动更多的校友回来看看。学校有很多杰出的校友,比如院士欧阳钟灿、艺术家蔡国强,不仅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也是属于泉州的宝贵财富。
玲玲老师从事海外校友的联络工作如今更加有心得了。她说:“校友联络冲的是对老师的爱,以及同学间的亲密友谊”。其实无论毕业多久,校友们的心总还是在一起的。就像侨居海外的人对家乡的情感一样,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