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年5月14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20版:同城/厦漳

  1. 版面导航
2015年5月14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9张老照片再现厦门旧时光”追踪
重返鼓浪屿的1880年

如今的鼓浪屿福州路一带是当时的龙头大街

N海都记者 兰京 许茵茵 文/图

海都讯 一组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收藏的1880年前后厦门老照片,被微博网友转发。引人称赞外,它也勾起大伙对老照片的猜测(详见本报12日报道)。

其实,这些老照片早就被厦门文史专家关注了。它们来自影集《厦门及周边城镇的风景》,是鼓浪屿瑞生照相馆拍摄的,共74张,有厦门鼓浪屿、南普陀等,也有漳州府江东桥、新桥等风景。

“厦门是中国最早从西方引进神镜(照相机)的地方。”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介绍,1847年,林鍼(同“针”)受聘请前往美国,2年后带回刚问世不久的“神镜”。3年前,这套影集由美国学者发给厦大。何丙仲受时任厦门副市长潘世建嘱托,研究影集,但因2013年脚不好,才陆续考证了30张左右的照片。

“收集旧照片,是第一手资料,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昨日,翻着一张张老照片,听着何丙仲的讲解,眼前浮现1880年前后鼓浪屿的样子。

领事馆林立鼓浪屿

瑞生照相馆在今鼓浪屿福州路一带,是当时的龙头大街。照相馆对面,是当年中国人办事的衙门——通商公所。

而洋人办事,则在驻厦领事馆内。1841年8月英政府舰队攻战鼓浪屿,设炮台于山顶控制厦门。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尔后,英、美、西班牙三国派驻领事到厦门,其他国家则以商人、洋行经理等兼任领事在鼓浪屿活动。

英国商人白懿满就是其中一人,1867年起,他先后兼任美国驻厦门副领事,丹麦领事及法国驻厦门副领事。因此,他在鼓浪屿上的官邸,成为了当地人眼中的美国驻厦领事馆。“但其实,美国当时是未在鼓浪屿设置领事馆的。”何丙仲解答了这个长久以来的误会。

而当时,最有名的领事馆莫过于英国和德国领事馆。“这张照片是从现在漳州路郑成功塑像附近拍摄的。”但何丙仲强调,一战战败后,德国领事事务就归属德国上海的总领事馆,鼓浪屿上的官邸卖给了中国人,而后被拆。而德国领事住宅现已重建为日光岩之琴园多功能厅。

洋人生活的天堂

除了领事馆外,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拥有鼓浪屿上众多房产。“和记”洋行就是一个,不仅有仓库、货栈,还有公馆住宅。当时,丹麦也在鼓浪屿设大北电报公司,用海底电报链接当时主要通商口岸,如上海、香港,其营业楼现在还在。

洋人在鼓浪屿上的生活娱乐也不少,球场和俱乐部更是不能少。现在中山图书馆附近,曾有一座海关俱乐部,旧名“球间”,其门前就是一个大球场(今天的体育场)。俱乐部及原有的一座旧楼是于1870年、1879年、1883年和1884年陆续购自英商德记洋行,共占地16.502亩,花了2123.07两白银。而今天福建路海天堂构附近,曾经也是座有名的厦门俱乐部。这座宽敞建筑物,以砖木结构为主,里面有一个中等图书馆,一个有着国外和当地各种最好的报纸的阅览室,一个有两张桌子的台球室,一个保龄球场,一间备有饮料和牡蛎的酒吧间,以及一间每晚7点半用来聚餐的委员会会议室。大厅里公布着各沿海口岸轮船来往的最新电报消息,还挂着一架精确的晴雨表,为留心天气变化的人提供信息。听上去,都觉得这个俱乐部当时的热闹和受欢迎。

礼拜堂墓地扎根

当时,鼓浪屿上黄姓聚落在靠海塘路一带,旧名“大沟墘”,日日以种田务农为生。聚落门前都是连片的稻田,还有水塘。

洋人也将基督教带到了鼓浪屿,修建礼拜堂。《厦门及周边城镇的风景》影集目录中,直接点出了杜嘉德纪念馆礼拜堂在今鸡母山下,为中国人做礼拜的场所。“这张图完整表现了这个礼拜堂,并在其他照片中有出现过。”何丙仲对这张照片显得格外重视。外观与“协和礼拜堂”(现存)相似,而后原址建起了“林屋”。而鼓浪屿音乐厅200年前是洋人的公墓,且墓地旁有个追思礼拜堂。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