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年8月30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13版:书香/讲坛

  1. 版面导航
2015年8月30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宝黛结合 贾母到底许不许?

这期的擂台打得激烈。答题的两位陈姓美女,不但同住在福州铜盘路,并且用同样的细节,替贾母拿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

下期的题,有关《三国》。女生三选一:曹操、刘备、孙权,你嫁哪一个?为什么?

男生三选一:曹操、刘备、孙权,你会和谁做朋友?为什么?

提问的读者昭苏,奖一百元。答案发往:

mandu_hxdsb@126.com

从乐观其成到公然反对

N答题人:陈葳(福州·铜盘路)

作为贾府的权威,贾母对宝黛二人的终身大事,当然有一定的决策权,不过,从前八十回来看,贾母对宝黛结合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一、乐观其成阶段

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中有这样的描写:凤姐给姐妹们送了暹罗进贡的茶叶,只有黛玉爱喝,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还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王熙凤极擅于揣摩贾母思想,可以说是贾母的代言人。凤姐之所以敢这么大胆地拿宝黛二人的婚事开玩笑,是完全知道贾母的意思。

这一时节,贾母之所以对二人的感情乐见其成,首先,是她对宝黛二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其次,贾府此时还处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时节,无需考虑更多情感之外的东西。再次,二人确实年纪尚小,迎春诸人尚未论及婚嫁,宝黛二人的婚事确实无需着急。

二、犹疑矛盾阶段

第二十九回,张道士提出为宝玉说亲,贾母虽然说宝玉“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却也松了口,叫张道士“你可如今打听着”,要“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此时,贾母的心意发生了变化,萌生了在家族外为宝玉寻访配偶的想法。产生这一想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最大的原因是元春。第二十八回,元春赐下端午节的贺礼,独宝钗和宝玉是一样的。这明确传达了元春在宝玉婚姻问题上对宝钗的支持。作为大姐,又身处皇宫重地,日日处于政治权力斗争漩涡的核心,她看问题的着眼点是异常现实的。当日在回大观园省亲之时,她就预感到贾府的煊赫不能长久,处于政治派系斗争中的贾府已危机四伏。宝玉与宝钗的结合,是对贾府、对宝玉最好的保护。一旦贾家政治上失势,平日里与贾府往来的权贵之家既可能一同遭受打压迫害,也有可能落井下石。到那时,唯一可以依靠维持家门生计的,还是薛家的买卖生意。

其次,是来自王夫人的压力。王夫人是宝玉的母亲,王氏家族在贾府的势力之大,不容小觑。对于儿媳妇,王夫人自然中意亲外甥女宝钗。

再次,是对黛玉身体病情的考量。黛玉体质柔弱,常年吃药。作为王夫人的独苗,宝玉的夫人承担着为贾家繁衍子嗣、开枝散叶的重任。以黛玉柔弱的体质,在这点上很难拿到赞成票。

不过,虽然元春的懿旨和王夫人的意思都反对黛玉,赞成宝钗,但是贾母却也并没有完全按照元春、王夫人的路线走。如果中意宝钗,贾母不必叫张道士在家族外访寻好的女子。

再说宝钗。她进京的初衷是为选秀女而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选上。以她精于算计谋划的大脑,不会不为自己定下退而求其次的第二方案,那就是嫁入贾府,成为宝二奶奶。贾府是皇亲,且是公爵世家;而薛家虽然是皇商,论起社会地位并不高。与贾府联姻,可以极大提高薛家的门第。而薛蟠年轻不谙世事,薛家的生意也开始走下坡路。干练精明顾家的宝钗当然要力图挽救,以使家族产业不会在父亲过世后迅速败落。嫁入贾府,可以更好地守住家业。宝钗时时刻刻圆融隐忍,步步为营,都在为成为宝二奶奶这个既定目标而不懈努力。

然而,这样一个上上下下都称赞的人,为什么贾母一直没有爽快地点头呢?

照我看来,贾母首先顾及的是宝玉、黛玉的感受。

宝玉的内心是非黛玉不娶的,如果不能娶到黛玉,多半会做出过激的反应,伤及自身。因黛玉而砸玉、因黛玉离开而精神崩溃,已经很明显。而黛玉如果不能嫁给宝玉,更会伤心而死。作为二人的祖母、外祖母,贾母自然不愿看到这一幕惨剧的发生。

其次,贾母自身的气质与宝钗不同。在荣国府里,贾母被奉为老祖宗,是大家族的主心骨。如蒋勋教授所说,正因为有贾母在,这个大家族才有了向心力、凝聚力。贾母的思想虽然正统,但她也有活泼浪漫、热血多情的一面。对大观园里的青春世界,贾母处处流露欣赏。当她看到宝钗的屋子“如雪洞一般”,听说她“最不喜花儿、粉儿的”,她不会看不出宝钗热衷功利的另一面——冷漠无情。

所以贾母对宝钗,多是从礼教层面的赞扬,但内心里,她知道宝钗身上缺少的是真性情。此时,贾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钗黛二人都暂时被淘汰了。

三、公然反对阶段

第五十回,贾母流露出想将薛宝琴配与宝玉的想法。虽然这次求配没有成功,却对黛玉释放出了不好的信号。而黛玉,的确也有过激的举动。第五十四回,贾府元宵节举行盛大家宴。贾母命宝玉道:“连你姐姐妹妹一齐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依命而行,而黛玉偏偏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上,宝玉一气饮干——这不仅公然违背贾母“都要干了”的吩咐,并且当着全家族的面,秀了一出自己与宝玉的亲密。

这种公开的亲密,惹得贾母的代言人凤姐儿当即便含蓄出言阻止(凤姐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此时连贾母都有怒意,借说书先生的《凤求鸾》不点名批评了黛玉的行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像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贾母既公开对宝黛的爱情投出反对票,宝黛的结合得到家族长辈支持的可能性,就更加渺茫了。

宝黛姻缘最坚实的支持者

N答题人:陈磊(福州·铜盘路)

张爱玲说人生多恨,最恨《红楼梦》未完。所有《红楼梦》续作,无一例外是狗尾续貂。

尤其在高鹗笔下,“瞒消息凤姐设奇谋”生生撮合了宝玉和宝钗,一向疼爱林黛玉的贾母竟不顾她的死活,与王夫人、凤姐等人一同布局,活活气死林黛玉。最可气的是,这个版本居然还流传极广,以至于其后一章的“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还引得世人一叹再叹。

可是,贾母的意思真的会是这样吗?

其实,曹雪芹早就在前八十回里反复告诉世人,贾母是“木石姻缘”的坚决拥护者。

最有说服力的是第二十九回,贾母率众去清虚观打醮,张道士突然为宝玉提亲,有人质疑这说明贾母并不满意黛玉,还想着为宝玉另寻良人,而实际上,贾母却是如此回应:“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穷家子,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难得好的。”

贾母这回答,是四两拨千斤,看着好像把要找的孙媳妇的样子描绘出来了,但这个标准,却是四海皆准,实则什么也没说,贾母实际上是告诉大家:宝玉的媳妇怎么样,不是你们说了算的,你们觉得好,没用!我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清虚观之行,引发黛玉与宝玉的争吵,几乎没闹翻了天。为此,贾母发表了一番重要言论:

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冤家”一词,从古至今,都是指夫妻。从贾母的语气中不难看出,在她老人家看来,宝黛二人必是要长长久久闹下去,而想长久,自然不可能是表兄妹,唯有夫妻方可。

另一个有力的佐证,便是脂砚斋在这段话旁批注:二玉心事此回大书,是难了割。却用太君一言以定,是道悉通部书之大旨。也就是说,贾母从来都知道宝黛二人早已暗生情愫,她自己也早就认可了他们的婚事。

早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凤姐一语双关,古代女子受聘叫“吃茶”。“众人听了,都一齐笑起来。”

贾府的人,没有惊讶,没有尴尬,甚至没有人觉得凤姐的玩笑开得突兀,这说明什么?说明贾宝玉跟林黛玉是一对儿的事,贾府上下早已都认定了。脂砚斋有评注:“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作者皆谓无疑。”而畸笏叟的评语是:“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道及,岂其不然,叹叹。”这两段评语的意思都是,在贾府上下人等看来,包括写书的人、看书的人、点评书的人都相信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必然会成就一段好姻缘。

迟至第六十六回,尤二姐与贾链的小厮兴儿闲聊,说到宝玉的婚事时,兴儿道:“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可见贾母的意思一直没变,而且贾母也有意无意地让贾府上下人等都知道宝黛的婚事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是不是真如高鹗所写,贾母多年后改了主意,看中了宝钗?

事实上,贾母极不喜欢薛宝钗,不过是碍于亲戚的情面对她以礼相待。

薛宝钗其实并非贾母喜欢的类型,虽然书中评价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又说她“藏拙守愚,安分随时”,但在贾母心中,她喜欢的是王熙凤、史湘云、晴雯这样活色生香的女子。而宝钗和袭人、王夫人是一类人,她们在贾母看来,都是“锯了嘴子的葫芦”。

往深里想,作为贾氏集团的最高领导人,贾母是个城府极深的人,对人对事皆洞若观火。贾母也一定察觉出了宝钗并不像她所展现出来的那样“安分随时”,实际上真正的她是那个写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颇有侵略性的女子。

书中也有不少直接或间接的描写表达了贾母对宝钗的反感,游大观园时,贾母见宝钗蘅芜苑那“雪洞”一般朴素的室内布置,说的评语是:“使不得”、“不像”、“忌讳”等词,最后撂下狠话:“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而对宝钗的堂妹宝琴,贾母百般疼爱,“不命往园中住,晚上跟着贾母一处安寝”,接着又送了野鸭子头上的毛织就的金翠辉煌的斗篷,甚至还当着薛姨妈的面打听她的生辰八字。贾母这样做,除了真心喜欢天真水灵的宝琴,可能也是为了打压宝钗——宝钗在贾府呆了这许多年,关于她和宝玉“金玉良缘”的谣言,贾母不可能没有听闻,但贾母却从未问过宝钗的八字。老太太这样做,分明是要彻底断了薛家母女的妄想。到“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母命自己所心爱的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与自己同坐主桌,哪里能看到宝钗的身影?

以上种种可说明,贾母这位老太太,心心念念想着的都是“两个玉儿”能成就美满的姻缘。而在曹公笔下,宝黛二人没能结合,只能是黛玉(绛珠仙草)还完了宝玉(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泪尽早逝,留下宝玉不得已与宝钗结婚并留下一子,随后出家,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