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袁丽群 林可 文/图
核心提示 事情就是这么巧。福建洁利来智能厨卫有限公司的老板黄先生,日前到位于马尾区罗星东路的福州保税港区海丝商城逛逛,上了趟洗手间,竟意外发现厕所中的洁具,假冒自家品牌。
记者采访获悉,厕所改造工程是对外公开招投标,业主为福州保税港区管委会所属国有企业——福州保税港区市场发展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也是受害者”,若情况查实,将会向中标的施工企业进行追责。 昨日此事有了最新进展,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管委会(福州保税港区管委会)的纪检部门已介入事件调查。
这一事件的发生,不禁让人提出疑问:该项目招标是否符合程序?中标方用冒牌货,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又该由谁来承担责任?海都记者昨日进行了调查。
买一件正品的钱 可买三件仿冒品
黄先生说,事情的经过确实很巧,市场上虽时有仿冒品,但在公家的项目中出现,令人惊讶。
他说,当时看到厕所小便斗是自家品牌,感觉亲切,可又感觉有些不对劲。“仔细一看,发现根本不是我们家的产品,只是打上了我们的品牌标志‘GLLO’。”黄先生说,因为公司产品根本就没有这种型号,公司也从未授权其他工厂代工、加标。
他在卫生间看了又看,发现其他标着自家标志的产品,也都是仿冒品。“两个男厕大约有20件,总价两万多元。”他说。
前日上午,海都记者与洁利来公司工作人员一同来到海丝商场。记者注意到,涉嫌使用仿冒产品的四个洗手间位于商场一楼。在两个女厕里,洗手盆、蹲坑等洁具都打有“GLLO”的标志。奇怪的是,作为整套的洁具,单单就感应水龙头上面的标志却是“GEEO”。
“不同品质的洁具成本价差大,这里有很深的猫腻。”洁利来公司销售部经理王先生说,仿冒品用料差,买一件正品的钱可买两三件仿冒品,他怀疑,施工方就是“以假充真”,赚取暴利。
属招投标项目 洁具由施工方采购
相关人士介绍说,海丝商城的具体管理工作由福州保税港区管委会所属国有企业——福州保税港区市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海都记者前日第一时间将情况反馈给了公司负责人。
“我们也是受害者,验收时,施工方有提供相关合格证。”市场发展公司负责人林女士表示,去年底,海丝商城一楼的四个卫生间升级改造,公司按程序进行公开招投标,一家注册地位于台江区的公司——福建千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薛玲)以30多万元的价格,取得承包施工权。
林女士说,当时公司提供三个洁具品牌供施工方选择,他们最终选择了“洁利来”这个品牌。“但真正安装的产品到底从何而来,是不是正品,我们无从辨别。”
中标公司地址
竟是别的公司
林女士还向海都记者提供了千业公司的联系方式及地址。但当记者拨通电话后,接电话的女生表示,记者所说的地址确实是他们公司的所在地,但他们公司名叫“华林装饰”,不叫“千业”,也不知道“千业”公司的相关事情,随后便挂断电话。记者登录相关网站,亦未查询到千业公司的相关信息。
随后,记者又联系了保税区工商部门,相关负责人洪先生表示,接到黄先生举报后,工商部门已介入调查,若违法单位在他们辖区,部门将直接查处,若在其他辖区,还需转由当地工商部门处理。公司负责人林女士也表示,若情况查实,将会向施工企业追责。
进展:纪检部门已介入要求业主单位先自查
“纪检部门已介入调查,我们无法再介绍其他信息。”昨日上午,记者电话联系福州保税港区市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女士,她再次强调,她们也是受害者,具体情况要等调查结果出来。
记者昨日查询省内相关招投标网站,未找到有关海丝商城一楼卫生间改造的信息。
该项目采用什么方式招标?当时有哪些企业参与投标?又是如何通过工程验收的?海都记者随后来到福州保税港区市场发展有限公司,希望找公司负责人林女士当面了解,林女士以开会为由始终未露面。而另一工作人员仅回应,他们的招标都经过公示。
随后,记者又来到市场发展公司的上级部门——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管委会(福州保税港区管委会)。管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辛先生告诉记者,此事管委会纪检部门已介入,要求业主单位先自查,暂不便透露更多信息,待调查结束,会将情况告知记者。
疑问:千业和华林均参与竞标?老板是同一人?
据林女士此前提供的信息,工程中标方是福建千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通过公开的工商信息查询,记者发现千业公司的法人代表是薛玲,另有一股东是张春娟,登记地址为福州广达路双丰大厦9层G单元。
昨日中午,记者找到这个登记地址,但在那里办公的并非千业公司,而是福建华林装饰公司。但挂在墙上的营业执照显示,华林装饰注册登记地址却为福州铜盘白龙路。
千业公司登记的地址,为何是华林装饰呢?“千业与华林装饰原来是一个老板所有,但现在不是了”,华林装饰一工作人员说,千业公司大概两年前就搬走了,但她表示,如有业务需要,可帮忙联系。
而在此前电话采访中,该工作人员曾透露,千业和华林公司都曾参与海丝商城卫生间改造的投标,但是这一说法,记者尚未作进一步证实。
昨日傍晚,一知情人士向记者提供了千业公司工作人员兰小姐的联系方式,电话接通,获悉记者身份后,兰小姐马上挂掉了电话,此后再未能拨通。
业内:用假货顶包,企业利欲熏心
看了本报报道后,福州一名从事建设领域工作多年的人士李明(化名)告诉记者,用“李鬼”建材来顶替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因为建筑企业一般都可以从经销商那拿到低于市场价的产品,没必要用假货,“如此作为,只能说是利欲熏心”。李明说,验收时施工方有可能会伪造相关材料,监理公司是否失职要具体调查。
李明还说,这个工程费用只有30多万元,项目虽不大,但也存有可能,个别包工头虽无资质、无技术、无队伍,但通过“借用”一些企业资质,进行围标、串标,拿下工程。“用较低的报价先中标,然后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甚至用冒牌货,验收时通过伪造检测报告蒙混过关,监理与业主单位如若不加细查,就会让他们浑水摸鱼得逞。”
市民黄先生昨日表示,工程金额虽不大,但业主单位是国有企业,涉及公共利益,决定了它不只是一个普通事件,“希望有关部门能认真调查,查明各方责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黄先生表示,调查结果应该向社会及时公开,回应市民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