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年12月10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XZA10版:城事策划

  1. 版面导航
2015年12月10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第2站 马来西亚马六甲
漳州味青云亭 超越信仰的华人中枢
16世纪,漳州海商与欧洲商人在马六甲相遇,后人至今深远影响大马
荷兰街上有一座欧式的徐氏宗祠,该家族来自漳州,人才辈出,一直追寻祖先在漳州的历史
青云亭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华人古庙
马来西亚吉隆坡,药店将片仔癀摆放在显眼处

N海都特派记者 苏禹成 林深圳 杨清竹 文/图

核心提示 马来西亚简称大马,祖籍漳州的华侨主要在马来西亚北部的槟城和南部的马六甲。

马六甲古时为满剌加国,扼东西洋交通之要冲,一度是东南亚的国际贸易中心。郑和下西洋曾到此,而明永乐、宣德年间,马六甲的国王和王室成员都曾多次来华,两国关系密切。

明朝古航船地图“水路薄”《指南正法》明确记载了月港与马六甲的往返航线,这说明明代后期,漳州与马六甲的通商关系有稳定发展。此外,一位葡萄牙人绘制的《1613年马六中市街图》标明有“中国村”、“漳州门”等地名。其中,马六甲历史上十位甲必丹中有4位原籍漳州海澄县。

马六甲的漳州籍大家族有陈祯禄家族、徐垂青家族、薛佛记家族、陈笃生家族等,对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寻迹】

陈祯禄:维护华人文化 古街以其命名

11月18日,马六甲气温最高达38℃,走在逼仄的荷兰街上越发感觉炎热。这是马六甲华人自古以来聚居的街道,两旁尽是古色古香的中国风格古厝,外部门楣窗棂写着典雅的门联,内部有大厅、中厅、小厅,深度近百米,与漳州古街竹竿厝相仿。

这条古街上极富特色的便是峇(音kè)峇娘惹文化。峇峇娘惹是指明清时期,男性华人与当地妇女通婚所生的后代,又称土生华人或海峡华人。他们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马来文化。

荷兰街又叫敦陈祯禄街,这条因漳州人而改名的街道,与陈祯禄对马来西亚的贡献不无关系。陈祯禄的祖先陈观夏于清乾隆年间,从漳州到马六甲发展,事业有成,富甲一方。

1883年,陈祯禄出生于荷兰街111号的古厝,如今古厝门楣上仍挂着繁体的“同发”牌匾。马六甲史学专家林源瑞介绍,陈祯禄家完全是华人古老的布置,有牌匾及对联,还有一个神主龛写着“孝思不匮”的字样。他满架的书虽然全是英文的,其实却是四书、五经及老子、庄子的翻译本。

1949年,陈祯禄组建马华公会(如今马来西亚第二大党),并任首任总会长。

陈祯禄有句名言流传至今:“华人若不爱护华人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马来人不会承认他是马来人:畜生禽兽,是无所谓祖籍的”。

荷兰街上除了陈祯禄故居外,还有一座欧式建筑的宗祠与漳州有关,便是徐氏宗祠。徐氏家族人才辈出,如徐垂青是马、新著名银行家,目前其家族仍是新加坡华侨银行大股东,家族散居全球,每年清明返回祭祀。2008年前后,徐氏后人曾抵漳州,想探寻祖先历史,未能如愿,后又委托林源瑞探究。

三保山:海外最大华人墓群

在马六甲市的东南面,有一座小山丘,相传郑和下西洋时,在此设仓库囤放粮食货物,并作为维修船只的根据地,故名三保山。三保山上共有12500多座坟墓,1685年由华人第二任甲必丹李为经集资购置,然后献给青云亭,作为马六甲华人专属坟山。

林源瑞称,这是中国本土以外最古老且最大的华人墓群,还有五位甲必丹葬于此处,包括郑芳扬。尽管马六甲华人已经无法清晰知道最早开埠马六甲的先人是哪一位,但因为郑芳扬是首任甲必丹,且为华人社会建树颇多,华人称他为“郑甲”,并亲切地称其为开基甲国的“漳州国王”。

不过,在密密麻麻的墓群中,如何寻得这位漳州先贤的坟茔呢?海都记者与当地向导何小姐兵分多路,最终在三保山东南面的山腰上寻得。

郑芳扬墓地风格与漳州常见古墓并无差异,墓碑上写着“文山 显考甲必丹明弘郑公之幕”。根据漳州华侨史专家郑来发考证,“文山”即现在的龙海市榜山镇文苑社一带的灯号。该社族谱记载着“第十一世祖郑启基,在麻六甲”。

青云亭:东南亚最老华人古庙 华人中枢

青云亭坐落于马六甲市区的庙堂街,是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华人古庙。

青云亭由荷兰殖民地政府委任的第一任华人甲必丹郑芳扬(又名郑启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所建,取名寓意凌霄直上,青云有路,从此能光宗耀祖,享受富贵荣华。

马六甲史学专家林源瑞介绍,远在葡萄牙人占领期间,马六甲已拥有相当大的中国村,大约位于今日的豆腐街及甲板街一带,“其中漳州人是最早来马六甲发展的”。

走入青云亭,会发现每个细节都极富“漳州味”,同漳州许多庙宇一样,采用雕、塑、彩、贴、砌、写、画等七种建造工艺,古色古香。大殿正座供奉观音大士,左右为关帝和妈祖神座。大厅两旁则悬挂十八罗汉大像。殿堂四周围以庭院,偏殿祀各神像和孔子。

青云亭与漳州渊源很深,创建者郑芳扬祖籍便为漳州府。

此后,祖籍漳州府海澄县的甲必丹蔡士章也对青云亭的发展贡献巨大。林源瑞介绍,清嘉庆六年(1801年),蔡士章将庙宇加造重修,才奠定了青云亭今日的面貌。现今大殿悬挂“云山第一”的木匾,就是蔡士章亲笔所书。

1824年,英国接管马六甲,废除了甲必丹制度,采取亭主制管理青云亭。1842年,祖籍漳浦的亭主薛佛记(别号文舟)独资重修,如今庙内石碑仍可见“漳州浦邑薛文舟”字样。林源瑞称,薛佛记几乎所有的题刻,落款都喜欢标注“漳州浦邑”,家乡观念很强。

林源瑞说:“早期南来的华裔移民,越洋过海,历尽艰险,认为是受了神明的庇佑。实际上,他们通过青云亭,建立起了在异域相互帮扶的组织,其功能也非简单的庙宇,而是华人社会的政务、法庭、精神信仰的中心。”

【对话】

留住乡音续乡情 闽商重推华文教育

人物名片:邱财加 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总会长、拿督

记者:大马福联会为当地华人做了哪些事?

邱财加:大马福联会由全马各地福建社团联合组成,成立于1957年,至今共有164个团体会员,旨在联合马来西亚各地福建社团,团结福建同乡,共谋福利,并促进文化慈善公益事业。

大马福联会于1977年设立了大学奖贷学金,奖助成绩优异的清寒同乡子女,至今已有数百人受惠,拨款超百万元。1977年,大马福联会与雪兰莪(音é)福建会馆联合设立“双福文学出版基金”,每年公开给马华写作人申请。获选者在其著作出版后可获得奖金。此项活动一路来获得写作人的支持,至今已有134部作品获选出版成书。

闽籍华人办教育的参与度很高,马来西亚有60间华文独立学校,超过一半是由闽籍华人赞助的,福建人在发展教育上的贡献有目共睹。我本人也是中国公学等3所学校的理事。大马华人积极推广华文教育,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留住乡音、延续乡情,真正让一代又一代的闽籍华侨华人“把根留住”。

记者: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身为大马华人领袖,您怎么看待此事?

邱财加:“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不仅仅是马来西亚,整个东南亚人民都能受益。随着中国市场崛起,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市场要求也逐渐增高,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中国的庞大市场也会注重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机会。中国在经济上的发展有目共睹,进军中国市场是当今许多国家趋之若鹜的事,尤其亚洲国家更冀望从中分得一杯羹,盼能带动本国经济发展。为此,福联会将加强乡亲在业务上的相互联系与合作,同时确保公会与福建省加强关系,进而成为带领马来西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领头羊,协助马来西亚国内华裔开拓中国市场。

【非遗】

马来人手术前后 喜欢服用片仔癀

2014年,中国医药保健进出口额约4214亿令吉(马币)。其中,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再度位居中国中成药行业出口榜的五强之首,品牌魅力不断彰显。近几年来,片仔癀在马来西亚的销量逐渐攀升。事实上,在海外,片仔癀之所以广为人知,深受欢迎,是靠华人或当地服用过片仔癀的人,口口相传拉动起来的。

吉隆坡惹兰汉力侨60号,南隆有限公司的大门口玻璃橱窗内,醒目地张贴着漳州片仔癀的广告。该公司董事经理杨耀才祖籍汕头,今年72岁,是马来西亚第二代华人。从1970年起,他就成为片仔癀马来西亚的销售总代理,向当地许多中药店供应片仔癀,“马来西亚很多人开刀手术前后,就服用片仔癀”。

祖籍广东惠州的温祥海,今年69岁,是马来西亚的第三代华人。1984年,老温的祖母时年84岁,不幸被医生查出重病。事后,温家人赶紧给老人买片仔癀吃,“这是华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以此表达孝心”,后来老人一直健健康康地活到了96岁,最终不幸在家意外跌伤,抢救无效后才过世。

【札记】

墓碑必写故乡 惦念遥远故土

16、17世纪,欧洲商人绕过非洲好望角,一路向东来到亚洲,彼时,漳州海商一路向南抵达南洋。最终,双方在马六甲相遇,展开合作竞争。

这些从漳州离开的海商,在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中,或从商或务农,希望事事顺利,凌霄直上,从此能光宗耀祖。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热爱中国文化,喜修缮庙宇、宗祠。到了19世纪新加坡开埠后,部分漳州大家族迁至新加坡,至今影响着新加坡的政商格局。

慎终追远是华人的传统,由青云亭管辖的三保山义冢便是真实写照。这些久居异乡的华人,他们生前通过青云亭维系着华人社会生活、经商,死后也选择与华人葬在一起。这座滨海的小山丘,密密麻麻地立着中国式的坟茔,墓碑上除了人名外,在碑刻抬头部分一定会写着故乡的名字,如“漳州澄邑”,说明死者祖籍地是漳州府海澄县。他们以此保留着与中国故土的某种联系,坟墓从明清到新近,一排排新旧不一,无论他们生前经历波澜壮阔或平淡如水,最终都将闯南洋的岁月定格在一方小小的石碑之中。我们已经无法逐一考究他们的过往,有些坟墓甚至久未有人清理,杂草丛生。不过,登上山顶,远眺山下的茫茫海峡,我们知道他们漂洋过海而来,心中一直都惦念着遥远的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