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1月6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XZA14版:天下/人物·气象

  1. 版面导航
2016年1月6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谭利华: 用交响乐 为人们打开一扇心灵之窗

□人物简介

谭利华,1955年10月生于江苏徐州,国家一级指挥,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他是国内外享誉盛名的指挥家,艺术足迹遍及全世界几十个国家,曾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等国外一流乐团;从1994年开始,他致力于交响乐普及工作,孜孜以求、坚持不懈……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当代著名指挥家谭利华。

从艺40多年坚持做“有温度”的音乐

我16岁时就在军队文工团当乐团指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我考上了中国最早开设西方音乐专业的上海音乐学院。当时我学了两个专业:作曲和指挥,半年后我放弃了作曲专业,专心学习指挥。非常幸运的是,在大学最后一年,我师从李德伦先生。李德伦先生是中国当代交响乐的创建人之一。他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交响乐的普及。交响乐能让人学好,能让人变得有追求,能给人一个新的平台,为人打开一扇光明、美好的大门。

从业40多年来,我的想法始终未变。我希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到这些能够产生正能量、催人向上的音乐。我不苛求一场音乐会能有几百人、上千人来听。几十人能来,甚至几个人能听懂,我觉得都是一种慰藉。因为人们需要音乐的滋养,尤其古典音乐中饱含着一种特殊的爱。

艺术不能“炫技”要“走心”

中国的交响音乐起步较晚,目前大家比较熟知的国内交响乐团有上海交响乐团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而北京交响乐团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乐团,成立于1977年,虽然年轻,但这些年的发展和进步却非常之大。

北京交响乐团从建团开始,就有三条理念贯穿至今:第一,要建立一支和首都地位相称的优秀交响乐团。要像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巴黎管弦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等这些世界发达国家的首都交响乐团那样,成为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要配得上“首都北京”这几个字。第二,要肩负起中国原创交响乐的创作和普及任务。第三,我们要大范围地演奏、传播中国的优秀交响乐作品。音乐是你越熟悉就会越喜欢,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听多了大家就喜欢了。

最近,在主持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时,我讲过一句话:“当代作曲家们写出来的作品应该有人愿意演,更有人愿意听。”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叫“接地气”。这些年,很多人在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强调所谓的“技术含量”,但我希望音乐作品不要“炫技”,而是要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让高雅艺术在校园“扎根”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李德伦老师就带领北京交响乐团走进很多大学。2015年全年,我们大概做了40场进校园活动。每次到各个大学去,学校里的书记、校长都会说,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对欣赏古典音乐好像没有那么浓郁的兴趣,挺让人着急的。我说,不必着急,不用逼着大家喜欢,只要大家能够走进音乐厅、静下心来欣赏就可以了,随着时间的积累,他们会逐渐爱上交响乐的。

为普及交响乐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一开始,我们去学校发票,只要有学生证就可以免费观看。后来,我们觉得培养孩子学习交响乐的兴趣更为重要,我们与中小学合作,成立了管弦乐队、交响乐队。

我们还在不同的大中专院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演出。比如去北大、人大一类的高等学府,我们会演奏一些像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贝多芬的交响曲。去理工类的学校,我们就演一些大家听得多、耳熟能详的管弦乐。

带着中国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走出去”

从2001年到现在,我们七次出访欧洲,从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土耳其等这些国家我们都去了。一开始西方观众对我们的演出不太接受,于是我改变了做法:演出的上半场我坚持演中国最优秀的作品,去展示当代中国交响乐文化的实力和魅力;下半场我一定选择西方经典音乐中最难或最有影响力的交响乐作品,让观众明白我们的乐团是一个什么水准。一开始西方观众不太接受中国的音乐,因为他们听惯了西方的音乐。但是到了2005年我们第三次演出时,西方观众已经对我们认可了,中国交响乐团的实力让他们大为惊讶。

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定是一种非常认真的态度,要带当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出去,无论是音乐、戏剧或者舞蹈,要真正能够代表当今中国的最高水准,这样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欢迎和尊敬。(中国文明网、光明网记者根据访谈整理)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