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2月29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16版:书香/传家

  1. 版面导航
2016年2月29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35岁,他为5个弟弟盖房娶妻

我的祖父徐善谋
曾祖手写的地契
祖父给5个弟弟盖了房子,写了阄书分房
然后,祖父才给自己盖了四合院
父亲在祖屋附近盖了楼房

N依敏(福州·铜盘路)

“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一切。”——钱穆

曾祖买下了一亩三分园地

我的曾祖父徐锡藩,字幼铭,按家族辈分取名为璟。我们这支徐姓迁入福州、定居新店战坂,到曾祖父已是第六代。曾祖父生于光绪年间,做了一辈子的私塾教师,手中只有一间四壁通风的祖房,长年向族人为针承租房屋。曾祖父省吃俭用,将每一文铜钱都攒起来,终于在宣统元年(1909年)分别向其族叔连桢、其族弟为森购置了两处园地,合计一亩三分。

曾祖最大的梦想,是攒够积蓄,在一亩三分园地上盖起新房,让自己的六儿两女都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然而,民国四年(1915年),年仅35岁的曾祖父带着遗憾病故,抛下了他八个年幼的孩子。

曾祖去世时,身为孤长子的我祖父,年仅15岁。下有弟妹七人,最小的六弟细俤(善孟)还在襁褓中。家里连请漆匠漆棺木的钱都没有。所有的经济来源,就是曾祖父留下的薄田九分、园地一亩三分。曾祖母徐林氏为了养活一家九口,常年向地主家承租田地耕种。由于生活艰难,只得将我小姑婆抱与方家方举铨(伊铨)为童养媳。

家道如此艰难,15岁的祖父却立志要代父实现全家安居梦。

35岁,祖父为5个胞弟盖房娶妻

祖父1901年出生于贫苦的封建私塾教师家庭,乳名善谋,大名赞侯。八岁至十四岁(1908—1914年),跟随曾祖父在私塾学习。

曾祖父去世后,祖父毛遂自荐到南街大生春中药店学艺,资本家看他年幼,没有录用他。祖父又找了曾祖世交举荐,才得以进入大生春中药店学习。因算盘、毛笔字一等,得到资本家的赏识,次年,即破格录用为店员,享有薪俸。

祖父在大生春工作五年,1920年年底,被南街大酉山房书店聘为店员兼司账。

这时,养家的重担已多靠祖父这份薪水。祖父知道,家中的母亲及弟妹们都在翘首期盼他赚钱回来。

而每到年关,祖父就到西门街(今鼓西路一带),支一字摊,书写春联售卖。那些天,也是祖父一年里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摆几天字摊,可以让一家人过一个饱年。

1921年至1931年,族人水官(善准)伯公在本市南台苍霞洲经营茉莉花业务,聘请祖父专职司账。该业务系水官的父亲创办,牌号徐乾利。当时福州城东、西、南、北门外都是郊区,从事茉莉花业务的同行有数十家。三四月花季开始,东家安排祖父往南台为茉莉花司账;到10月以后茉莉花业务空闲,东家便安排祖父到北门兜徐乾记京果店帮忙料理生意。

1931年,祖父31岁,他开始着手实施我曾祖的安居梦想。他用自己的积蓄,在祖厝前空地上,为5个胞弟分别建造房屋。1935年3月,祖父以曾祖母名义,由祖父的小妹夫方伊铨(他也是曾祖门生)执笔阄书约字,将所建新房分给胞弟。那一段时间,曾祖母心里乐开了花,高兴得逢熟人便说,“不用再租房了,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房子住了,我即刻入土亦知足矣!”

三十而立的祖父,不但结束了一家人长达20年租房度日的生活,还出资为各胞弟娶妻,帮助他们成立了一个个小家庭。徐家分家但不分灶,一直由祖父当家开伙,直到解放后。

对两个妹妹,祖父出手也很大方:他同时资助大妹夫陈子仪与三弟善勋于1932年在北门兜合股开张恒丰号京果店,又资助小妹夫方伊铨盘缠,远渡重洋到马来西亚开荒,种植橡胶园。

1937年,我家终于住上了四合院

安顿好弟妹后,祖父继续经商,与族伯则安及养弟伯公(善炳)、十六叔公(善枢)四人合股继续茉莉花生意,打算为儿孙们建一栋大房子。

一开始,他想在山头角(今华屏路一带)建房,可惜该处地价太贵,只能放弃。之后,拟在马鞍(今铜盘路一带)建房,也未能实现。权衡再三,祖父与其族侄则棠相约在战坂祖地盖房。最初的计划是,在祖厝西南园地合建两座五扇四间的四合院,因地盘不够,只好分建异处。则棠伯先开工筑马鞍墙,祖父后来决定筑尖峰墙,不过两家房子的内部尺寸、结构几近相似。1936年初,新房开始筑墙,至1937年冬,一座夯土墙木构的四合院,在新店战坂盖了起来。

新厝落成,祖父打轿花重金请肖梦复先生书写草书四大幅,悬挂于厅堂四壁,要求子侄识咏:

高山流水寄志 精金完璧立新 光风霁月待人 青天白日行事

这四幅字,虽不能诠释祖父一生,但也可以算是祖父修身治家心得。我记得这四幅字旁还有四幅白菜国画,系祖父捐助大洋予归田悬壶济世的黄光厚修建黄氏支祠、得其回赠的画作。黄光厚是新店汤斜村人,光绪廿九年(1903年)进士,临高知县,也是福州名医。可惜,这些书画与上书“存忠孝心 行仁义事”、悬挂于厅中中柱的金字腹竹联,以及横案桌、康熙字典等,都在十年浩劫中遗失。

祖父为儿孙盖的四合院,前后厅都有天井、花园,后来读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总觉得那是写我家的四合院,我的父亲姑伯,皆在此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

祖父的晚年:小儿大孙依膝下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祖父手中的茶叶和茉莉花生意,因时局不利结束。恒丰店号惨淡经营,最后难以为继,欠账倒闭。由于祖父的大妹夫和三胞弟在店号倒闭前先后病故,祖父只得出来主持大局,他雇人担挑铜钱,经则棠伯手,代弟还清店债,再放鞭炮关张。我三婶婆徐许氏直到晚年,还常常含泪与儿孙念叨此事。

此后,祖父由于缺乏资金,与西门外上街乡林可年在南台三保街合股茉莉花生意十年。在茉莉花产量低、业务差的年份,祖父就到中亭路永成碗行兼司账。该行兼制茶叶、窨花,在上海金陵路同德里九号有分行。祖父还一度兼职南台下杭路吴宏仕杉木商行司账。吴宏仕在上海的商号名为森春商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缺乏房屋,祖父将四合院无偿借给政府使用,家里住了土改工作队多名干部。村里的老人们说起来,还记得当时老家的行政名称是“福州市洪山区战坂乡胜华村”。

1951年,祖父担任福州市茉莉花香花收购站总组长职务。1954年,祖父辞去公职,回乡带大孙子(大堂哥流锋),过上了退休生活。

祖父共育有三儿两女,祖母过早病逝,祖父既当爹又当娘,把孩子们都培养成新中国各条建设战线上的佼佼者:大伯名则泉,后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工作;二伯名则英,先是参军入伍,转业后在福州建委工作;大姑妈名水兰,曾在仓山区算盘社工作;二姑妈名珠兰,退休前在省妇联工作。我父亲最小,大名则魁,他还有个小名,叫“省三”,一是指我父亲行三;二是指“一日三餐须节省”;三是指《论语·学而》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父亲的小名,是祖父起的。这个小名,浓缩了祖父的人生观,他常以此要求我们时时践行。

我父亲是老三届,上世纪70年代,他放弃了知识青年返城安排工作的机会,回到新店战坂,陪伴晚年的祖父。

祖父走后第十年,依祖父生前遗愿,由我大伯执笔,父亲三兄弟将祖父盖的四合院分产。

父亲的新楼和我的电梯房

我父亲插队返乡,侍奉我祖父百年后,才成家。因为此前放弃了政府安排的工作,他与母亲一同参加战坂建筑队,分别当起了泥水匠和小工。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白天做工,晚上挑灯帮闽剧团抄写剧本,贴补家用。

上世纪80年代,父亲在珠兰姑妈的资助下,开始创业经商。父亲48岁时,在祖屋附近盖了一座四层钢筋混凝土的房子。这栋房子,是由在福州城乡规划设计院当工程师的二堂姐敏慧按抗震七级的标准设计建设的。与祖父的四合院不同,新房窗明几净,装修现代,家电齐全,十分舒适。二堂哥徐炜是园林专业的教授级高工,称赞这房子堪比将军楼。

1981年,我入读战坂小学,才知道学校的前身是祖父捐建的民办战坂小学。三年后,在世交少亭哥哥的帮助下,我才转学新店中心小学。1987年7月,我考上了福州第三中学。1993年,19岁的我入了党,1994年7月毕业,作为全班唯一的学生党员,调配到福建外贸中心集团经济发展部,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2007年,为了两年后儿子上学便利,33岁的我在哥哥、姐姐们的帮助下,在铜盘路买下一套电梯房,圆了祖父70年前在马鞍建房的梦想。

一转眼,我也到了不惑之年,父母皆近古稀,也该把他们接到城里,共享天伦了。写完稿件,想到今年是祖父诞辰115周年,他当年的壮举,我这一代,自愧不如啊。

电邮即将发出时,儿子放学回来,我问他:“你的安居梦想是什么?”他想了想,很认真地回答:“要让长辈们住上几千平方米的全功能的超五星别墅。”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好!那你可要好好努力喔!”

□征稿

这里,给出一个平台,写传家的故事:从你往上三代,追溯曾祖、祖父与父亲行走人生的轨迹。

投稿邮箱

mandu_hxds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