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晓蓉 文/图
海都讯 一揉二捏三压,随着民间老艺人灵巧的指尖动作,一团团原本不起眼的面团开始“变身”,或是变为胖乎乎的猪八戒,或是变为神气的大公鸡,以及威风凛凛的关公……一个个栩栩如生、神态惟妙惟肖,让人惊叹不已——这就是泉州传统民间工艺“妆糕人”的魅力。
上周日下午,在妆糕人市级非遗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张明铁老师的指导下,来自泉州南少林国际学校的25位小记者与“妆糕人”来了一场亲密接触,现场学习妆糕人的历史沿革、动手体验妆糕人制作。
第一次做妆糕人,真开心
泉州南少林国际学校张润泽
指导老师:刘雪婷
海都小记者又有活动了!今天,我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张明铁老师学做妆糕人。
张老师一进会议室,大家就热闹起来了。老师问我们喜欢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孙悟空!”老师点点头说:“好,那就来个孙悟空。”
只见张老师先把一块白面团拿在手里,飞快揉捏着。他边捏边指导我们:“先把这块白面团做成萝卜的形状,再把它插进木棍里,这是孙悟空的身体。”才十几秒的工夫,张老师已把孙悟空的身体做好,接着他又拿出一块黄面团,这是给孙悟空做衣裳呢……看着老师有条不紊的动作,我心里想:“应该挺简单的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取出一块黄面团做了一只狗熊,还用红面团为它添置了一根金箍棒,最后用白面团做了一对翅膀,牢牢地粘在狗熊的背上,这样的狗熊俨然是一个挺着身板的士兵。看着自己的杰作,心里可骄傲了,谁知同学们却说:“这是什么呀?四不像啊!”顿时,我难受极了。这时,老师却笑着对我说:“不错呀,很有想象力。”听到老师的赞赏,我比吃了蜜还甜。
今天我不仅学做了妆糕人,还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真开心!
亲手制“熊大”,好有趣
泉州南少林国际学校刘雯珺
指导老师:陈佑宗
每次海都小记者活动都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次也不例外。这回,我们跟着民间老艺人、非遗传承人张老师学习民间传统工艺——妆糕人。
只见张老师像变魔术一样,从一个红木箱里拿出了五颜六色的糯米团,简单介绍后就现场展示他的制作过程。正当我们定睛认真看时,他一转眼的工夫就做出一个神气的“大师兄”来,真令我们这些小“猴孙”们叹服叫绝。
接着,轮到我们自己动手了。大家决定要捏“熊大熊二”。于是,张老师就把两种颜色的糯米团揉在一起,马上就配制出我们所要的颜色。简直是太神奇了。
分发好材料,大家迫不及待地开始动起手来。我想做熊大,颜色深一点。张老师先教我们用棕色糯米团揉成萝卜模型做熊大的身体。接着捏出人物的头,再用不同颜色的糯米团揉出熊大的嘴巴、眼睛、鼻子、眉毛。并叮嘱称耳朵不能太大,要借助工具来按压。做到熊大的手和脚时,张老师告诉我们熊大的动作可以自己想象,可以是奔跑的、站着的、蹲着的、跳着的等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我边看着张老师手中的熊大边看自己的模型,慢慢地摸索。很快,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精心摸索,一只有模有样的熊大终于诞生了!瞧瞧,他多神气。
哈哈,看到手里这只自己亲手制作的熊大,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不一样的“熊大”
泉州南少林国际学校小学部三年三班黄嘉欣
指导老师:陈琼燕
星期天下午,阳光明媚,我们小记者十分兴奋地来到海峡都市报社,学习制作泉州非遗产文化瑰宝——妆糕人。
一进会议室,我就被眼前活活灵活现的“孙悟空”给迷住了。金色的头冠,巨大的金箍棒,走近一看,哇!居然是用面团做的,以假乱真,真让人惊叹不已!
教我们制作妆糕人的,是妆糕人市级非遗传承人张明铁老师。他先教我们如何捏“熊大”。只见张老师先把一块橘红色的糯米团揉成一个“胡萝卜”,再用大拇指轻轻一按就成了一个脸。接着,他用棕色面团做成眉毛、鼻子和眼睛,用白色面团做成嘴巴,再用牙签小心翼翼地刻出鼻孔。最后,张老师还给“熊大”捏上四肢,用棕色的面团做成手和脚。不一会儿,一只笑容可掬的“熊大”就捏成了。
轮到我们捏“熊大”了。我按张老师的步骤,先用糯米团揉成“胡萝卜”,装上眉毛、鼻子和眼睛,捏上四肢,用四小块棕色的面团做成手和脚。一个胖乎乎的“熊大”做好了,看了看张老师的作品,总觉得我的作品怪怪的。这时,张老师走到我的身边,看了看我的作品,亲切地说:“你速度很快但不够细心,你看,这边应该细一点才好……”顿时,我豁然开朗,我按张老师的指导又重新做了一回。终于,一只像模像样、胖乎乎的“熊大”做成了。
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着急,要认真仔细地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