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6月22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07版:城事/文化

  1. 版面导航
2016年6月22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本报“海丝申遗·寻找海丝‘守护者’”系列报道获肯定
大众参与 让海丝保护更接地气

郭福荣家的陈列馆,珍藏着许多与海丝有关的瓷器、陶器

N海都记者 刘燕婷 田米 文/图

核心提示 张和平,在一片即将被填埋的废土里,发现泉州首个有记载年代的宋代酒库;郭柯柯,发现邓回墓地的禁示碑,为佐证郑和下西洋途经泉州再添一重要文物;文兴码头,是泉州18处海丝史迹之一,村民合力找回千年石塔宝箧印经塔的构建……

6月7日至9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办。研讨会上,泉州市市长康涛说:“泉州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历史遗存、文化遗产的珍视之情,有自己由来已久的传统,这一传统使泉州的文物史迹,能够较完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

6月9日起,本报发起“海丝申遗·寻找海丝‘守护者’”系列报道,将这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保护海丝的故事,精彩呈现。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的珍贵文物得到保护源于民间发现,海丝文物作为泉州文物遗存的突出特征,离不开民众的爱护。”泉州市文保中心主任唐宏杰评价说,这些报道很接地气,也让人们看到了海丝申遗在泉州民间有很深的群众基础。

民间、政府相结合

开拓更多海丝保护的有效渠道

唐宏杰说,当下社会的发展已要求文物保护工作,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文物部门,它越来越离不开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体制内的文物部门人员有限,经验丰富的更是其中少部分;相反,民间力量数量可以是无限的,他们许多人消息灵通,热情也高,而且许多学有专长的文物专家也皆来自民间。唐宏杰觉得,要发挥好民间保护文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更多地为他们开拓参与保护的有效渠道。

本报系列报道的好几个保护海丝文物的故事,恰巧泉州文史专家陈鹏都有参与鉴定的过程。他说,在他从事文史研究的这几十年,接触了很多像报道中的人一样,自发有意识地收集与海上交通史有关的文物,有很多都是无偿贡献出来,非常难得。“保护海丝相关的文物,需要民间和政府的力量结合,齐心协力来做好。”陈鹏说,现行的《文物法》需要再多做宣传,多渠道地引导民众参与并自发保护。

提高大众参与性

海丝申遗不只是官方的独角戏

读者陈锦义是已经退休的公务员,他说自己每天都在看报,本报的这些系列报道视角很独特,挖掘了老百姓身边鲜活的保护事例,让他顿觉海丝文物的保护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海丝申遗离自己原来也很近,不只是官方的独角戏,是每个普通老百姓都可以触及的。他觉得,这些报道有助于提高海丝申遗的大众参与性。

“泉州有不少民间人士凭着一份为古城复兴的赤子之心,自发保护海丝遗迹,形式多种多样。”福建省收藏家协会泉州分会会长万冬青举例说,以前泉州港南宋古沉船、“世家坑”的发现,近期磁灶民居翻建发现古瓷堆积层等都是由民间线索而发现的;而富有海丝文物价值的侨批,最早也是由民间人士收集整理、研究展示和著书立说的,为“中国侨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遗产)功不可没。万冬青说道,“民间力量对海丝文物的保护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次系列报道所讲述的各位先生的故事,也正是追寻线索、保护文物、捐赠文物的历程。作为都市报,再一次将眼光对准平民百姓,用另一种视角感受全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海丝守护者】

郭福荣:我家有个海丝陈列馆

在泉州,有一个人专为“海丝”而在家里建了一个陈列馆,十个大展柜里,摆着上千件与“海丝”有关的藏品。这个陈列馆,在泉州北峰,毗邻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就在66岁民间收藏爱好者郭福荣的家中。这千余件海丝藏品,是郭福荣十余年来日积月累的成果。

“5·18博物馆日”,郭福荣捐出了自己收藏多年的宋代青釉罐、清德化窑梅花笔洗、民国五彩花口碗等40件藏品,在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创办了“泉州民俗文化、海丝文物、红色文化馆”三个展厅,向众人免费开放。他说,这是自己一直想做的,并有意义的事。

十余年间,到处淘海丝宝贝

清早期德化窑的青花瓷瓶、印有海外文字的出口型瓷盘、与“泰兴号”沉船出土的文物同系列的瓷器……郭福荣家里的“海丝馆”,千余件藏品,以瓷、陶为主,涵盖了德化窑、磁灶窑、漳州窑这三大海丝史上重要窑口所生产的器物,藏品年代从唐、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等各个时代。器型有碗、壶、粿印(制作糕饼的模印)、罐、盘、瓶、佛教用品等,釉色丰富,极为珍贵。

“这些瓷器、陶罐,有的穿越了近千年的历史,从水里、土里被挖掘出来,它们是泉州从唐代至宋元鼎盛,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的证物。”郭福荣从2005年开始收藏与海丝有关的古物,他说,这源于一次偶然间的对话,“当时说的是,最近陷入了没东西可以‘淘’的困境,对话的德化画家朋友建议可以收藏德化古瓷器。那时候,海丝的话题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受关注,市场上德化瓷的价格都很平民,一个古瓷盘几十上百元就可以买回。”

从德化瓷入手,接触多了,郭福荣就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这些古瓷器和海丝文化,而后与海丝有关的其他器物也均在收藏范围内。十余年间,每到周末,他一般都会到德化、漳州、福州、山西、北京、香港等地去“收东西”。

500件海丝古瓷展出,惊艳四方

2008年,由于收藏了为数众多的古瓷器,泉州市博物馆邀请郭福荣做了为期一年的瓷器展,展示“海丝”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当500件与海丝相关的古瓷亮相博物馆后,便惊艳四方,“当时有位来观展的人,特地找到我,说愿意买断这500件”。郭福荣不舍得卖,他说,这些古瓷器每件都是他辛苦找寻才收集而来的,自己更想留做私家收藏,喜欢的人可以来欣赏交流。

随着海丝文化的兴起,郭福荣的藏品成了泉州、福州各大博物馆的常客。现在,他每天都要打理这些收藏,藏品根据年代、产地被整理成系列,摆放在不同的展柜里。家里的这个“海丝馆”由于没有专门的人帮忙管理保护,目前仅向熟识的人开放。但他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海丝。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