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6月22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XZA07版:书香/人情
  1. □编读往来

  1. 版面导航
2016年6月22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编读往来

□老校园·征稿

咱们的高考征文越来越有意思了:曾在福州二中任教多年的李老师,是老三届毕业生,写来了他在1977年12月高考的经历;无独有偶,父母是老三届、自己出生于1978年的吾青老师,也写来了她在高考改革的1997年的见闻和体会。两代人的高考经历,放在一起阅读,你的感受是什么?

1989年参加高考的关一,貌似说的是“学渣逆袭”的故事,其实藏着不少信息量——很多人会想起那年代“与其高考折腾三年,不如直接上中专”的选择心路吧。而新福州人王光前所写的、2003年在非典恐惧中参加高考的故事,发生地是在安徽,不知道那年高考的福州孩子,有没有受过类似的影响?

高考正在紧张阅卷中。高考这题目,咱们一块儿写两个月吧。

投稿邮箱:mandu_hxdsb@126.com

一天进步一分 学渣上了本科线

N关一(福州·仓山)

1986年夏天,初中毕业的我,和要好的同学强相约考集美航海专科学校,骚年的心憧憬着大海和远航,可是梦想被我妈硬生生地扼杀了:“男孩子怎能上中专?男孩子要升高中、上大学!”

强如愿考上了集美航海学院,比他多考了2分的我,默默升了高中——那年头,中专分数线可比高中分数线高。

因为梦想折戟又正逢叛逆期,上了县里最好高中的我,根本无心向学,每天中午在篮球场上奔跑腾跃,下午便在课堂上昏睡到放学。吃过饭,到街上瞎逛够了才回家草草应付一下作业。面对我极其难看的成绩,我妈各种碎碎念:“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时上中专呢。”

最让我妈追悔莫及的是,1989年5月,国家教委批准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升格为集美航海学院,同学强那批中专生,修业5年成绩合格,便可取得本科文凭。而此时的我,正面临着“三年后再折腾一次”的高考。省质检成绩刚刚公布,我考了463分,这分数也就够上个中专——多读3年还是上中专?我妈后悔得快成祥林嫂了。

于是,我妹中考时,我妈力劝她考中专:“女孩子嘛,上个中专就行了,幼师什么的都很好,中专毕业和大学毕业一样包分配工作,还省得三年后再折腾一次高考。”我妹大怒:“我就是要上高中!我就是要体验大学的生活!”这一次我妈没敢强摁我妹的头,妹妹顺利升了高中。

省检后填志愿(当时是考前填志愿),在《报考指南》里,我瞄到了一个让我心旌摇荡热血沸腾的名字——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我的大海梦、我的轮船梦,依然召唤着我。我妈又出来反对:“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我不同意你上军校。”僵持中,有明白人劝我妈:“按你儿子目前的成绩,未必上得了本科线,他要填报舰艇学院你让他填,你们关注的重点应该在专科志愿上。”

当时还嫩着的我,自然不知道大人的“奸计”。志愿上交后,我豪情万丈地对我妈说:“从现在开始到7月7日高考还有四十多天,我争取一天进步一分,考上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我翻出了高中三年的所有考卷,把每一道错题都抄在一个本子上,一道题一道题订正弄懂,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揣摩掌握,过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刻苦日子。

那年高考,我考了505分,的确是“一天进步一分”,也正好比当年的本科线504分高了一分,如愿考上海军大连舰艇学院。那个夏天,从老家县城坐了6个多小时的客车、赶到福州参加体检的我,感到无比自豪。因为,那年大学招生计划被砍了一半,许多成绩比我好的同学,报考地方院校都落榜了。

我妹高三那年,在学校高考动员会上又一次听说了我当年“一天进步一分”的故事,我的老师已经把它演绎成学渣逆袭的励志经典了。

2003年高考 恐惧的N次方

N王光前(福州·省府路)

2003年高考前,非典爆发。那年在安徽省灵璧中学读高三的我,高考压力上叠加着非典的心理恐慌,简直是恐惧的N次方啊。

第一种恐惧,是不能生病。班主任三番五次在课堂上嘱咐:“不要发烧!不要感冒!”因为只要发烧感冒,你连考场都进不了,直接被隔离。那年进考场前,有人专门测量体温,一旦高于38℃,就会被请出考场。对于考生而言,高考压力那么大,难免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生点小病基本是正常的,这下,连生小病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第二种恐惧,是只能待在学校。校方三令五申“学生绝对不能走出学校”。而学校已经全封闭,老师一再强调——校外人群复杂,很多在省城、广东打工的都带着“非典病毒”回来了,只要出了校门,就会被传染!一旦染病,高考肯定是无法参加了,至于小命能不能保得住还得另说。

考前一周,母亲从乡下到县城来看我,门卫不准母亲进来,也不准我出去,母子俩只能隔着铁门聊了一会。母亲透过门缝递了100块钱让我买点营养品补一补,我又感动又委屈——门都出不了,怎么买补品?

第三种恐惧是连续失眠。考前,班主任紧急召集全班学生开班会,安慰大家说:“数学题目难是对所有人都难,你不会别人也不会。”有同学问:“太紧张吃不下饭睡不了觉怎么办?”班主任来了句:“很正常,大家都紧张,都睡不着觉,都吃不下饭。根据人的生理条件,三天不睡觉、不吃饭,照样能考好成绩!”

班主任的话对我起了作用,让我觉得失眠没什么可怕的。6月6日和6月7日,我连续两天彻夜未眠,6日至8日连续三天几乎滴米未进,但仍然精神抖擞考完了全部科目。

6月7日,高考来了,天气酷热。考场的教室没有空调,就几台吊扇在头顶吱吱悠悠地扇着,每场考下来,我都是汗流浃背,答题卡都给汗湿了!那年高考,数学考试是近十年最难的,很多人都失去了自信。考完数学,听说我们县里就有两个学生跳楼自杀,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消息。

幸亏,我那年考试成绩还算理想,发挥了正常水平,总分超过一本线近50分,如愿考上了华侨大学。然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福建啦!

1977年语文高考第一题:

默写毛主席诗词

N李永铭(福州二中)

1966年6月初,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国家突然废除高考制度,实行推荐或选拔上大学。接着学校停课,再后来我们就上山下乡,直到1972年底,我才照顾回城到福州造纸厂工作。三班倒的工作,让身体孱弱的我疲惫不堪。

1977年10月,忽然传来即将恢复高考的消息,我高兴极了。然而报名时,却被告知,得是应届毕业生,或有突出贡献的工人农民才可以参加。往届生有个门槛:必须在省级报刊上发表过文章。我简直像当头被泼了一桶冷水,心想,今生恐难圆大学梦了。

再过几天,忽然又听到福州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77年高校招生的工作意见》: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青符合条件的均可报名,我马上持工作证到仓山教育局报名。由于喜欢电子技术,我报了外省的工科院校。

当时,扔下高中课本已11年了。我赶紧到师傅们家中,拜访应届考生,终于找到了政治复习材料,再去其他同事处找来数理化材料。真的感谢母校福州八中,捡起课本,才发现老师们当初给我们打下的扎实基础有多重要!

那年高考是在12月初,复习时间很紧,我当时住在工厂里,离家太远,也没有通知父母亲我报名高考的事。

我的考场就在师大附中。那年的考试不像现在,没有众多家长围观,没有那壮观的警车停在校门口,看着只是一次平常的考试罢了。那年作文题是《大庆见闻一则:读后感》,语文试卷第一道,是默写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考试连续进行2天,考了语文、政治、数学、理化,总分是400分。

高考后,就是难熬的等待。到1978年2月,还没有公布录取线。然而有的高中生已经接到录取通知,我这边却依然杳无音讯。我的心焦虑极了,难道是我家庭成分政审不过关?当时我有两位至亲在台湾工作,在工厂时连入团都几经周折。还是志愿不对?年龄太大?我各种胡思乱想。

又过几天,有个工友告诉我,传达室有一封福州师专给我的信。我三步并两步跑到传达室,原来,福州师专(后来的闽江学院)正式复办,征求我们这些年纪大的、考分在300分以上的考生(当年已算是高分)是否愿意入读。

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我已离开校园12年了。福州师专于1978年4月正式开学,毕业后我当上教师,直至2008年9月从福州二中退休。

高考1997 有个“标准分”

N吾青(福州·鼓楼)

今儿送孩子上学,回家晨读海都报,A11版《书香/人情》标题《1997年750分制成全了我》首先吸引了我,因为我也是1997年参加的高考,亲身经历了那年的青葱岁月!哈哈,一不小心我也暴露了自己的年龄,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1978年出生的人,今年刚好双十九。十九年前的1997年,十九岁的我们参加高考。

我们这一届,平时考试100分制,最后复习阶段都用150分制。其实,准确地说,1997年的高考成绩采用的是标准分,而非原始分。什么是标准分和卷面分呢?找出19年前的《高考标准分简介》(1997年),是这样解释的:原始分,就是卷面分;高考标准分,是根据正态分布的原理,是由原始分转换得来的高考成绩。

1997年是“标准分”第一个试行年,而那年9月,大一数学教科书里正好有标准分与正态分布的论证,所以我对正态分布的标准分制印象深刻——它实际上是一个位置分,根据教育测量学的原理和方法,把原始分转化为能说明考生成绩排名的分数。标准分对偏科的学生很不利,如果你的数学成绩考了全省第一,那么你的数学标准分便是900分;如果你的数学标准分是500分,那么你的数学卷面分正好在全省高考数学平均分;如果哪位同学有一门成绩标准分低于400分,总成绩就会被拉下很多,而如果其中一科成绩考得很高,其他科成绩比较平均,便会把成绩提高不少。个人觉得,标准分对均衡教育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可惜,不知为什么,试行了两三年,就销声匿迹了。

1997年的高考录取也不同于现在,1997年高校录取是分提前批、重点本科、一般本科、大专……当年的重点本科、一般本科相当于现在的本一、本二吧。我父母是老三届,我们是知青二代,高考志愿四栏里无一例外地填写了家乡福州的各类高校。

当年各科比较平均的我考了重点本科的分数,我在提前批报了不愿意调剂、唯一的福建师大数学教育专业(它在众多理科教育专业中的地位不用我多说)。如果放弃提前批的话,我直接进入第二批本科的录取。其实,我就是奔着提前批数学教育专业去的,而我曾经向往就读于北师大、华师大,只能作为曾经追求的梦想去回味了。

1997年盛夏之后,背上行囊的我,从此离开了生活十九年的闽西山城,开始了至今十九载的闽东生活。

十九年闽西十九年闽东,人生能有多少个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