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6月23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16版:书香/闽文化

  1. 版面导航
2016年6月23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寻找福建旧时光
陈衍玄孙女要复原百年前的味道

杨绛寄来的《石语》题写着:“杨绛曾为此书粘衬”
陈衍的儿媳(陈逸的曾祖母)高颜值
陈逸和厨师刘会健正复原“会猪脑”(宋晖/摄)
陈衍编写的《烹饪教科书》

N海都记者 宋晖

4月海都《书香》版刊登了《中国第一部烹饪教科书竟是福州人编的》,陈衍的后人找到了海都记者,她叫陈逸,是陈衍的玄孙女,她说,我也想复原陈衍的菜谱,并且续写高祖的烹饪食谱,不仅仅是食谱,而是有文化味的美食随笔,让现代人麻木的味蕾复苏。

陈衍

(1856—1937年),字叔伊,号石遗,晚称石遗老人。福建福州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

复原百年前高祖菜谱

6月13日,陈逸刚一下班便直奔菜市场,买猪脑。这天晚上厨师刘会健要在私厨里复原陈衍菜式中的“会猪脑”。他是福建省闽菜大师,省烹饪协会理事。

照例厨师刘会健要唱上几首歌,因为他是个爱音乐的厨师。唱歌能让他做菜的时候心情更好。

准备工作是陈逸完成的,清洗猪脑并不容易,得轻,还得用牙签挑出猪脑上细细密密的筋膜。所有的步骤都是按照高祖陈衍的烹饪法——“先将全副脑浸于水中,用小竹签挑去蒙于表面的薄膜与红筋,务使净尽,勿触破其脑,放水中洗净,沥干,切成长八分、宽五分的小块。将黄花菜、黑木耳、冬菇加清水半碗与酱油焖出香味后倒入猪脑,同会20分钟即可装盘食用。”

刘会健本想加入高汤,加点酒和糖,再加点鸡精、胡椒粉,他认为,“只用酱油调味的办法在今天看来是难以想象,现代人吃惯了调味的味。”但陈逸的坚持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陈逸说,“我们的复原是原原本本地还原百年前的味道!”

20分钟后猪脑出锅,色相略差,香味却极清香。陈逸和几个吃货朋友,早已迫不及待。“香!是猪脑的本味!”只几分钟便风卷残云,刘师傅说,可以看出这么做是对食材的尊重。他所写的烹饪方法,吃的都是食材本身的味道。“你可以想象得出,当年陈衍和一帮的文人雅士仿佛在山林之中,泡一些茶,听一会古曲,然后亲自下厨,烹一桌美味。返璞归真,吃猪脑就是吃猪脑中的肉香味,淡淡的,但却能勾得住你的嘴。”

看了海都报才决定要续写食谱

这本食谱,陈逸家里一直藏着,小时候并没有把它当回事,一直到前两年,翻看这本书,她有了续写下去的冲动。

但她光看菜谱看不出几分门道,这事就停滞下来了,她想找个懂行的厨师帮手,帮助她来实现,“不仅会做菜,还能够说出里面的道道!”一直到一个朋友推荐了厨师刘会健。没吃过刘厨师的菜,先开聊,她觉得刘会健有理论素养,更让她欢喜的是,这位厨师爱音乐,懂表达——那就试试看吧。

更让她欣喜的是,4月18日她看到了海都报对陈衍编写中国第一本《烹饪教科书》的报道。“我觉得这事靠谱,有人仍然关注着这事,而这样的美食也能让福州人看到百年前编《福建通志》的高祖陈衍生活中另一个生动的侧面。”

她决定开一个名为“寻味百年”的微信公众号。复原陈衍菜已经做了三道。陈逸把陈衍的每一道菜尽量还原,把制作过程拍摄下来,她也会通过每一道菜,来说吃这件接地气的事,“会与现代人的味觉做对比,陈衍做教科书,并无功利的想法,但他的菜谱现在几乎没被提及,作为他的后代,通过复原来推广给大家。这些菜式其实是在做减法,减去浓重的调味料的味道,吃出食物本身的味道。用极简单的食材和手法,复苏现代人麻木的味蕾。”

陈衍与钱钟书有一段忘年交

为他们题写的结婚贺联挂在客厅

陈衍与钱钟书有一段故事,这段故事应追溯到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钱基博是一代国学大师,与陈衍是至交,十分推崇陈衍在诗学方面的造诣,因此让钱钟书向陈衍学诗。

陈衍年长钱钟书50多岁,但对他尤有“爱才之心”。陈衍在《石遗室诗话续编》中专门谈钱锺书,“无锡钱子泉基博……哲嗣默存(锺书)年方弱冠,精英文,诗文尤斐然可观,家学自有渊源也。”陈衍教导钱钟书不要作那些舞风病鹤、穷愁凄怆的才子短命诗,“为学总须根柢经史,否则道听途说,东涂西抹,必有露马脚狐尾之日”,要在格调上、肌理上多下功夫,读书养气,打牢根基,以使身心健康,后劲充足。陈衍还为钱钟书诗集作序,鼓励他“以子之强志博览,不亟亟于尽发其覆,性情兴会有不弥广弥永独立自成一家者,吾不信也”。钱钟书从此改弦易辙,诗学更有进境。

钱钟书亦对陈衍学识与为人推崇备至,曾写《论诗友诗绝句》称颂陈衍,云:诗中疏凿别清浑,瘦硬通神骨可扪。其雨及时风肆好,匹园广大接随园。(注:匹园为陈衍故居后园,随园为清代诗人袁枚的退隐居所,看来陈衍的厨艺钱钟书也是品尝过!)

1932年除夕,钱钟书到陈衍家中(在苏州胭脂桥)度岁。那时陈衍已76岁,一老一少促膝对坐,说文谈诗,臧否人物。谈话内容从国家大事、文坛逸事,到私人生活趣事,充满着对学问人生的真知灼见。钱钟书默记陈衍当晚讲话,回去后著录珍藏。

1937年7月,陈衍逝世。钱钟书在海外得到消息后,曾写下:“欷歔惝怳,为诗以哭。中日战事寻起,而家而国,丧乱弘多,遂无暇传其人,论其志行学问。息壤在彼,斯愿不知何日偿也……今也木坏山颓,兰成词赋,遂无韩陵片石堪共语矣。呜呼!”感念陈衍授业、奖掖之情。

半个多世纪后,杨绛先生整理出了钱钟书与陈衍的那段除夕夜谈旧稿。钱钟书题写笺注:“绛检得余旧稿,纸已破碎,病中为之粘衬,圆女又钉成此小册子。槐聚记。”在钱钟书、杨绛和钱瑗一家人共同参与下,《石语》一书得以传世。

钱钟书逝世后,杨绛还一直保持着家中的旧样。在客厅兼书房的大房间里悬挂着一副对联,上书“一双同梦生花笔,九万培风齐斗楂”,这是钱钟书和杨绛新婚燕尔之时,陈衍为他们题写的贺联。

2010年,陈逸将文儒坊大光里陈衍故居的修复事宜,向杨绛禀报,并希望杨先生为故居题词。杨先生十分谦恭,说“石遗老人的故居能修复是好事儿”,但她是石遗老人的晚辈,年已百岁,字怕也写不好了。在陈逸再三恳请下,杨先生从北京寄来两本钱钟书编著的《石语》。她在其中一本钱钟书笺注旁,题写:“杨绛曾为此书粘衬”,让陈逸代为赠“三坊七巷”管委会,在陈衍故居收藏展示;另一本赠给陈逸收藏。

陈衍家族都做啥?

陈衍育有七子三女。女儿陈师葛,嫁吴铎。吴铎为诗人,是半野轩园林主人吴继篯长子、“棋圣”吴清源的堂兄。而陈衍的儿子都走在陈衍之前。

陈衍的孙辈中,陈步(光权)曾在中宣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是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编著有《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另一位陈槻(光准)也是学者,曾在国务院任职,著《诗人陈衍传略》。陈槻的女儿陈璇曾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任教。

你也想尝尝百年前的味道吗?每周陈逸会复原陈衍的一道菜,下一周复原的是香油虾,感兴趣的可以给她发邮件:jgzhoual@qq.com(每期6个名额,请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从本周起,陈逸会在海都《书香》版开设“寻味”专栏,欢迎关注。

□寻味①

炒猪肝

N陈逸(福州)

温沃冷淋舒郁气,急翻快覆炒珍滋。

平生只愿情如意,莫让襟怀滞妄痴。

将菜谱交予刘老师后,我只有等待,等待某种感应产生于我们之间。

在这期间,我查阅了高祖父陈衍的趣闻轶事。陈衍虽为福州人,却是早年游幕台湾、湖北,曾任上海《求是报》主笔,清廷学部主事,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学府。走南闯北,他对全国各地饮食都有心得,得空下厨操作,还常呼朋唤友一边品美食一边作诗唱吟。陈衍的自撰联“亭台半占空中地,风月教低四面墙”,这“风月”,或许还带有美食的滋味。

闽菜中有道名菜南煎肝,烹制前必须将猪肝裹上生粉,以保持其水分。而《烹饪教科书》中的这道“炒猪肝”,却不包裹生粉,完全生炒烹制。

一盘生炒猪肝在刘老师扬手起落间,走过了百年。它的色泽温润透亮,用筷子夹起,它竟能轻盈、柔软地在你的箸间舞蹈。放入口中,清香萦绕传递着时间的味道。只需轻咬,甚至用舌尖顶触,猪肝独有的醇香就能分解绽放于口中。难得的是,当你品过这道菜后,嘴里不油腻不胶着,清清爽爽,这也与文人雅士所推崇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相一致,洒脱、干净、不滞留、不黏腻。

这道炒猪肝的难得之处在于,将猪肝用温水冲洗去其污秽,再用冷水浸泡。用温水冲洗,既能洁净污秽,又不影响肉质。用冷水浸泡能打开其内里,使肉质更加松嫩。这种自然之法替代了裹生粉的功效,不仅口感上可分庭抗礼,且食不滞口,为君子之菜,更胜南煎肝一筹。其次,生炒的技法于猪肝烹饪甚是罕见,极考验厨师功力,从菜品烹炒、装盘、上桌到品食结束也有严格的时间把控。

说到底,我们复原的不仅仅是百年前的味道,更是复原了百年前先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讲究、一种情怀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