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7月8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B07版:大泉商/学堂

  1. 版面导航
2016年7月8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南安市清华大讲堂”第二讲,解读新常态下的企业创新
刘涛雄:创新驱动需要颠覆性和破坏性

N海都记者 陈东升

海都讯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要如何通过自身的调整来适应经济增长的长期放缓?又应当如何逐渐过渡到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近日,“南安市清华大讲堂”第二讲邀请了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党委书记、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涛雄教授作了《创新驱动与产业园区提升和机制创新》的专题讲座,为转型中的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思路。

经济增长长期放缓的风险

中国经济新常态最重要的特点是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和接受这一基本特征,但对任何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长速度长期放缓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里讲的经济增长放缓不是短期的周期性波动行为,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趋势,也是下一阶段中国经济面临风险的总背景。”刘涛雄说,在这样长期增长减速的背景下,经济体相对而言会更加脆弱,自我抗风险能力面临考验。从经济发展模式同我们相对接近的日本和韩国的情况来看,不但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过后都经历了长期放缓的过程,而且在此过程中都出现或面临了重大的经济金融风险,说明长期增长放缓过程是一个风险更高、不确定性更高的过程。

此外,社会对长期增长减速的准备不足、不适应也可能带来风险。“各级政府需要逐步调整自己的政策目标、政策运作模式。企业需要调整盈利预期,修订长期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刘涛雄说,一些企业可能在原来的环境下制定了一个快速发展、密集投资的发展战略,现在发现这一战略和新的宏观环境并不适应,未来面对着更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将投资项目放缓或暂停,重新评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在过去几十年,全社会已经习惯了中国经济经常性的两位数增长,大家可能对新常态不适应,有一个不断学习、试错和适应的过程。社会经济行为的调整无疑也会加大经济的不确定性,滋生风险因素。”

中小企业才是创新主力军

刘涛雄认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出路在于从过去对投资拉动的高度依赖转向创新驱动。“当前从上到下都对创新充满热情,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过去相比,质的变化还没有到来。从产业基础来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产业还属于创新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这些产业中企业的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一些企业习惯了在原来的政策机制下,更多靠获取廉价资源、低成本要素投入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刘涛雄说,更重要的是,从创新的机制来看,没有从整体上形成卓有成效的创新政策体系。

“比如往往是政府划定重点产业、明确创新目标,然后通过投入资源来支持相关企业发展。但是创新活动所面临的信息是高度分散和不确定的,创新的主体毫无疑问应该是企业,只有通过大量企业在各个分散的市场角落进行自主摸索,才可能识别出真正的创新机会。”刘涛雄以美国的特斯拉为例:在美国整个汽车业不如意、底特律城宣布破产的背景下,2003年几个美国创业者在一块创办了特斯拉,他们用硅谷的模式来做电动汽车,一开始自己主攻设计,然后把好的技术公司的电动技术整合进来,再让优秀的汽车制造厂制造;其次是理念,在特斯拉之前的电动汽车做不起来就因为价格太贵,难以进入老百姓的家庭,而他们就干脆先给少部分人做贵的产品,产业不大但是能挣钱,使得这个商业模式成为可能,经过积累再推向千百万家庭。“从我们原来的角度,很难想象汽车这种规模产业能够从小公司干起来。”

刘涛雄说,创新远不是发明专利,甚至越是大企业,越没有真正的创新。越是大企业,越会维护现有的秩序,不会也不肯进行创造性破坏。“中小企业才是创新的主力军,他们才有颠覆性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一旦创新成功,中小企业可以迅速成长为大企业。”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