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8月19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11版:城事/相拍报

  1. 版面导航
2016年8月19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从此,我们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了

扫码传播新时代的孝道故事
扫码观看孝典人物回访

N海都记者 刘燕婷

让76岁的老作家庄东贤说孝,要从那个他只见过一面的父亲说起。

听家里的大人讲,这个叫父亲的男人,在海外打拼,为的是养活泉州这一家子。阿嬷最疼的就是父亲,家里每隔一段时间,便有写着父亲名字的侨批寄来,里头有沉甸甸的书信和给全家的生活费。

庄东贤十几岁时,在海外的父亲病逝,那边的亲人帮忙料理后事。阿嬷已80几岁,为让她可以依旧宽心地等待千山万水外儿子的来信,家里所有人都只能不露声色地恸哭。

“阿嬷,我父亲寄钱来了!”延续着善意的谎言,每次接到海外亲人的侨批,庄东贤都会煞有介事地向阿嬷通告,“父亲”这个词的声调,他总会特意加强。

有一次,当他念完家书,从阿嬷房里退出来时,站在门口的母亲已泪流满面:“孩子,你可曾想过妈妈的感受?”18岁的他愣住了,他从未想过,自己宽慰了阿嬷,却刻薄了母亲。庄东贤泪如泉涌,内疚的心像奔腾的海。原来,母亲的心一直这样苦。

从那之后,只要再收到南洋寄来的侨批,庄东贤总选母亲不在的时候,才大声地念给阿嬷听。

庄东贤把这段往事写成短篇小说《慈母心》,成了当时文坛夺目的浪花。

父亲过世后,家里靠海外华侨的救济,日子不宽裕却也不窘迫。母亲是个善良的人,见邻人的母亲过世没钱买棺木,便拿出箱底的5块大洋,让老人可以入土为安。而正读高中的庄东贤,每个礼拜拿着1毛钱的生活费,赤脚从现在的台商区东园埭村走路到泉州五中。

母亲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了子辈孝顺和善良的家风。

庄东贤参加工作后,哥哥已在外地谋生,家里的老宅就剩母亲一人。想着要守在母亲身边,他将母亲接来泉州住。贤惠的妻子,和他一样非常敬重母亲,母亲想吃什么从不怠慢,最好吃的也第一个拿给母亲品尝。

可是有一天,母亲突然说想回家了。她说,城里的生活太枯燥,自己醒来好似只为等待一日三餐,她过得不快乐。庄东贤知道,母亲年纪越大,越是说一不二。“百孝不如一顺!”他想着,老人身体还算硬朗,要懂她顺她,才能让她开心,长寿。

母亲回到东园埭村,守着那幢老房子,和身边那群老人消磨度日。想儿子了,就带着简单的行囊,匆匆来住上两三天,便要往乡下跑。庄东贤每次回去看母亲,便会觉得她又变老了。

独居的母亲,意外摔了一跤,卧床不起。“我活过90岁了,够了!”病榻上,母亲宽慰着忧心忡忡的庄东贤,她或许知道,这一躺下,再难趟过生命的河。

庄东贤长久地侍奉在母亲床前。中秋那天,他的掌心握着母亲枯瘦的手,感觉她生命的余温在一点点冷却。看着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50几岁的他,心和眼潮湿一片。

几十年过去,他依旧记得那一天,远在他乡的哥哥,一进门便用力抱着他,颤抖地说:“弟弟,从此我们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了……”

在庄东贤心里,孝,有很多种。有久病床前的孝,有父母康健时的理解、感恩和陪伴的孝,有懂他顺让他开心的孝……每一种孝,都在为子女做榜样,成为一种家风,也是在为子孙造桥铺路。

他自本报创刊那一天开始,便是最忠实的读者,每年都会订阅海都报。今年5月开始连续报道的孝典故事,他几乎每一篇都读过,“这是一篇篇真实感人的报道,非常的好。孝的文化,是每个年代都应该弘扬的美德。”

【个人名片】

庄东贤,1963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师,文化馆创作员,《福建文学》杂志编辑,福建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省文学院专业作家,福建作协理事。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短篇小说《情到深处人孤独》、《二郎斋小说》均获黄长咸文学奖,短篇小说《慈母心》获《福建文学》优秀作品奖,《闽南首富返乡记》获《福建文学》等刊物联合征文一等奖。

孝贤举荐

时代在变,行孝的方式日新。牙博士携手海都报推出的第三季“温陵新孝典”,已经出街。这一季,我们要寻找那些全新的、更具时代感的孝道故事,让孝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身边有让人感动的孝子、孝媳、孝婿,请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告诉我们,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和官方微信“海峡都市报大泉州”,让我们一起打造更精彩的“温陵新孝典”,一起去被那些温暖的人和故事感动,一起去传递那一份千年不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