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周德庆 实习生 黄金铭 林璐璐 文/图
海都讯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1月,毛泽东亲率红军,冒雪转道宁化、清流、归化(后称“明溪”)地区,豪气勃发地写下了《如梦令·元旦》这首壮丽词章。
清流、明溪是原中央苏区县之一。“军民鱼水情谊深,革命成功要分田。”80多年过去了,“风展红旗如画”的动人故事,明溪县沙溪乡78岁的胡炳介老人还能用好听的红军山歌唱出来。
“毛委员救病孩”拿出贵重的西药
在清流县林畲乡塘堀村,有一座始建于清光绪三年的客家民居,原名为“诒燕第”。
民居完好如初,每天都在接待各地访客。清流县博物馆馆长刘光军介绍,1930年1月,毛泽东在这座民居住了7天。
有一天,毛泽东带着警卫员外出,路上听到一户农民家中传来哭泣声。这户贫苦农民叫丘龙贞,他的童养媳生命垂危,全家人正束手无策。“毛泽东进屋探视后,立即派军医前来诊治。”刘光军说,军医诊断小女孩患的是肺炎并发症,并引起高烧,毛泽东让军医拿出当时比黄金还贵重的西药给小女孩治病。随后,毛委员还让警卫员送去大米、棉被等急需的生活用品。刘光军说,从那以后,“毛委员救病孩”的故事就在清流传播开来,而丘龙贞则把那个装米的米袋珍藏起来,直到2001年去世。
红军来了不扰民 消除“兵灾阴影”
“家家挂红旗,户户有烈士。”据当地政府介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5万多人口的清流县,有2.7万人参加了革命,有6000多人参加了红军队伍,有4000多人牺牲或失踪,清流人民铸就了红色信仰的不朽丰碑。
“红军刚到村里时,大伙都上山躲了起来。”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90岁的村民张启宽回忆道。那一年,他7岁。1933年8月,彭德怀、杨尚昆率领东方军(由红三军团和第十九师组成)来到明溪,准备攻打沙县,司令部便设在御帘村的张氏大祖祠。
“红军和以往来到村里的任何部队都不一样,他们不进入民房,只住在村里的祖祠、土堡和晒谷坪上。”张启宽告诉海都记者,村民的戒心很快就消除了,回到村里和红军打成了一片。
村民张有圣告诉海都记者,清末一次流匪的袭击,给全村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土匪见人就杀,全村人口从5000多人锐减到1000余人。”张有圣说,红军不仅不扰民,还帮村民做事,很快就消除了村民心中的“兵灾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