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10月17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03版:海都深读

  1. 版面导航
2016年10月17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海都深读 第104期
分享公益初体验

6天前,泉州首个“分享冰箱”面世,富余食物免费分享,引发广泛关注。运行前5天,这台“分享冰箱”约送出50份食品,大到盒饭、牛排,小到饼干零食,数量不多、种类有限,但暖意十足。

搭建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平台,把富余的食品、衣物乃至用品分享出去,这种“分享主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公益潮流。就如今年年初以来,在泉州、石狮陆续涌现的“爱心墙”,分享的是衣物。

只是,爱心分享在被叫好的同时,也面临被诟病的尴尬。在石狮曾红极一时的爱心墙,因为缺乏管理陷入脏乱差的尴尬局面,最后“在一夜之间消失”;泉州市区华侨新村的爱心墙,成了旧物回收站,因为“乱糟糟,不美观”,有居民甚至建议“还不如取缔掉”。

泉州公益人傅永顺指出,缺乏专业化运营和组织化管理,是泉州很多公益活动无法持久做下去的原因。“因为自律性缺乏,单靠个别人的热情,要求民众自觉,都太理想化了”。

“分享主义”的公益模式,其实均源自发达国家,但传入国内往往遭遇“水土不服”,甚至难以为继。其在国外成功的最大经验是“政府、企业商家、公益组织之间的互补与合作,还有精细化、规范化的运作机制”。

海都驻台记者,曾在台北“食物银行”,亲历了一种完善而有效的分享食物的运作机制,那里鼓励通过参加义工服务积点数,再通过点数免费购别人分享的食物。这家“食物银行”成立即将满3周年,而这样的社区食物银行,如今在台中、台南一带的社区,也都陆续成立。

可以说,“分享冰箱”和“爱心墙”如何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初衷有多美好”,而在于其本身能不能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哺育和补血,能不能建立起精细化的运作机制。

北京晨报评论人房清江指出,“分享冰箱”更大的看点其实是公益慈善的培育命题,在放手慈善组织的同时,政府还应给予应有的扶持、帮助和引导,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不管。

导读

“分享冰箱” 5天送50份食品 A4

“爱心墙” 入泉半年遇冷 A5

“支付”公益责任 的食物银行 A6

本期执行

N海都记者 韩婧 黄晓蓉

陈丽娟 林永清 史国亮

摄影 黄谨

编辑 陈世国 郑莲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