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12月2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17版:书香/传家

  1. 版面导航
2016年12月2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代人坐牢,他拯救了全家

七星桥与楼顶店旧宅

“守诚如执玉,积德胜遗金”家训已有百余年
家族办图书馆,福州少见
楼顶店图书馆,就是这位郭超铮老人在75岁那年受托建成的

N郭冠韩(福州·五一中路)

150年前的一场火灾,让一家老少只能栖身茅房、以野菜充饥。濒临绝境时,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全家活下去?

代人坐牢,拯救全家,这样惨重的代价,愿意吗?

郭上明愿意。

十年,他把牢底坐穿。而他的家,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

千年郭宅VS十代同堂

我们郭宅位于福州南台岛,邻近福峡路、南台大道及南二环路。据说这里原是福州通往仙游、闽南的古道,至今有乌龙江支流白湖河贯穿乡间,古早还有白湖渡,水上交通很便利。北宋天圣十年(1032),这里建起七星桥。建桥的劝首有四位,其中的郭钦等三人,都是郭宅的。千年时光掠过,七星桥如今已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郭宅的历史不止千年。我们郭宅人自承唐朝名将郭子仪长子郭曜公后裔,说郭曜公后裔郭华公(郭宅始祖第一世)在当时为避乱弃官,南渡闽垣。唐末(892年)有弻公迁往剑浦岑兜(南平一带);北宋初年,有性公迁往浙江瓯江一带(现瑞安、苍南等地)繁衍。现在郭宅郭氏族人有2000多户、万人之众,还有迁往福建各地及台湾、东南亚、美国等地。“玉湖郭氏祠堂”派下分一、三、六房,我这一支,是三房中厝支。到我高祖上明公是二十八世,到我是三十二世,现在,已发展到三十七世,因族亲众多,郭宅已“十代同堂”。

入狱兴家VS吃斋83年

我高祖上明公生于1811年,因家道衰落,他直到30岁才结婚,陆续生下5个儿子。清同治四年(1865),原住郭宅高埔祖厝被大火吞没,一家近十口人衣食无着,只得在茅房栖身,吃野菜充饥。

正当此时,因白湖河抢挑河泥之争,郭宅与邻乡械斗,酿成人命,对方告之官府,逼郭宅乡交出一人判为终身监禁。郭宅的族长、各房长、理事,只得商量由祠堂及各房出资雇人顶替。

上明公便决定去顶替“犯人”,既为乡里排忧解难,又摆脱自家的暂时困境。“顶替”的酬劳是谷物五百担,部分添置一些薄田维持生活;另一部分,请人到尤溪县山村购买旧厝,拆出建筑用料,由水路运回重新盖起。这就是我们的楼顶店祖厝,地点为桥东5号,离七星桥约200多米。

高祖上明公入狱十年,我曾祖兄弟在家辛勤劳动,饮粗茶食淡饭,把新厝屋架搭了起来。1875年,适逢清光绪皇帝登基,大赦天下,高祖上明公得以出狱回家。

上明公在狱时,高祖母赵氏在新厝大厅堂前对天许愿:高祖上明公若得回家,第二日开始全家吃斋七天。

那年,我高祖上明公于腊月廿七日到家,我家便从腊月廿八日到新年正月初四吃斋(吃素、不杀生、不吃荤)。这个家族传统延续到1958年,楼顶店祖厝被生产队平调做食堂,所有人都搬到乡间各处,而我家也迁居福州排尾,才终止吃斋一事。

高祖回家后,与我曾祖兄弟四人(最小一个曾祖八岁溺水而亡)又奋斗十年,才陆续操办了我曾祖兄弟四人的婚事。

四兄弟都是将近40岁才结的婚。

我曾祖父郭金财,字君承(君字辈),行三,属“礼”房,生于1851年,娶刘氏之后,先添一女,到1898年生下我祖父郭则霖,字道济,后又添一女,抱给城门樟岚林家为童养媳。

楼顶店家训VS醒窗书院

郭宅楼顶店,应在此时开张经营。店开在楼上,楼坐落在郭宅桥西七星桥西北角桥边。先开的是“宝隆竹店”,楼下堆放毛竹和篓竹,卖给当地建筑业和本乡竹器手工业主,作为制造各种竹器的原料。店后面接着建了酿酒坊“宝源酒库”,据说大部分酒销到福州各酒楼。

生意欣欣向荣,高祖立下“守诚如执玉,积德胜遗金”的家训。曾祖们在经营生意上诚实守信,且做了很多积德从善之事。因此家业兴旺发达,郭宅楼顶店的名声从此闻名福州。而这条家训,至今还牢牢地贴在郭宅楼顶店祖厝大厅中堂两边的柱子上。

郭宅楼顶店祖厝经过三四代计六十多年的辛勤创建,到1926年,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大小房间计30余间。曾祖辈五人分家时,以“仁、义、礼、智、信”为房号。

高祖务农,曾祖一代经商,而祖父那代,则在楼顶店附近创办“醒窗书院”,聘请长乐晚清举人郑功凯老先生授课,教育和培养郭氏家族以及周边的子女,让孩子们都能接受教育。

“醒窗书院”办了三年。我父亲郭超铮便是在“醒窗书院”师从郑功凯老先生,学习国学和医学的。

父亲生于1919年,出生不及十月,祖父在渡江时受寒,病发去世。小脚祖母黄氏靠娘家兄弟及家族扶持,含辛茹苦,将我父亲抚养成人。父亲从小立志学医行善,治病救人。1938年,父亲毕业于“福州中医学社”。

当时的社会看不起年轻中医师,父亲只好从事其他职业谋生。早年,父亲白天在下杭“聚源发”先做记账学徒,每年只有年终发一点鞋钱。婚后经人介绍,到福安县医院任会计。

父亲外出谋生后,我祖母独自守家。1941年祖母得病,开头不敢叫父亲回家,怕族人责怪说“一病就叫儿子回来”。延至病重,才央人打电报通知。我父母见报,从福安日夜兼程四天赶回福州,此时祖母已去世,遗体在家族和亲戚等人帮助下已入殓,母子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救死扶伤VS建馆藏书

抗战胜利后,父亲回到闽侯医院任会计。平时常为周围同事、朋友等无偿看病。1950年后在市医疗机构举办的“市中医进修班”和“市针灸进修班”深造并获得资格证书。1953年,父亲在台江排尾开设了“济生诊所”。

1955年1月20日,台湾国民党当局12架飞机滥炸台江、小桥一带,投弹36枚,炸死220人,炸伤74人。从天华前台江码头到鸭姆洲亚细亚一片火海,爆炸声、哭喊声,伤者血迹斑斑,辗转呻吟。父亲带着诊所员工奋力抢救,绷带不够,连窗帘、布帘、床单等都撕下利用。抢救到天黑,大火烧到隔壁,父亲包扎好最后一位伤员,自己才开始撤离。此时,前面已是火海,诊所设备、药材无法搬出,父亲从后门退到江边。江边无船,只好浸在水中,看着大火吞没诊所。过了很久,才见一小舢板来渡。到对岸泛船浦亲戚家,已筋疲力尽了。

数月后,父亲又参加“省老区巡回医疗队”,到革命老区送医送药。1958年,父亲到台江沄洲保健院任医生,担任沄洲卫生站站长、院务委员医师组组长、排尾门诊部主任等职。30年间,颇获沄洲地区、码头、闽江两岸船民患者好评。1988年,父亲获得省政府颁发的“从事中医药工作卅年特授荣誉”证书。

父亲75岁高龄时,还做成一件大事。

上世纪80年代末,父亲的族弟、美籍华人郭时杰博士回乡。郭时杰原名超鎏,是美国波音公司和莱康明喷射发动机研究设计主任工程师,在当时还受聘于通用科技联合公司为专职顾问。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商讨中美发动机之合作发展,对祖国航空事业作出过贡献。

在落实侨房政策时,郭时杰要回“楼顶店”祖店地,与众兄弟商量,要盖一座“楼顶店图书馆”捐献给本村,造福桑梓。

商议的结果,是由他们海外兄弟及子侄筹集资金,由我父亲带领弟侄们负责筹建工作。

父亲当时已75岁,受兄弟重托,不顾自己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在资金并不充裕情况下,天天从台江排尾到盖山郭宅现场督工。他忍着前列腺手术的严重后遗症,找建筑师精心策划设计建馆方案、四处奔走多方采购质高价廉的建筑材料。在乡、村干部要求下,“楼顶店图书馆”从原来只设计二三层,最后建为五层,成了当时郭宅的标高。

“楼顶店图书馆”于1994年建成。占地面积5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80平方米。第一层为“乡老怡心室”,悬挂邓小平画像,两边对联为:“入室欣闻中外声,登堂喜见古今事”;第二层为图书馆主体,现有各类图书2万多冊,还有各种杂志、报刊;第三层为盖山镇的“乡史一角”;第四层为“书画室”,展出郭农博士等多位书家名人的书法作品;第五层为葡萄架式露天花园。当年4月1日,各级有关部门领导和各界人士及父老乡亲几百人参加了剪彩暨捐献仪式。“楼顶店图书馆”后来被市政府认定为“农村推广成立图书馆试点单位”。

因建馆劳累过度,父亲沉疴日重,遂于次年与世长辞。

1996年底,郭时杰博士返榕,提议成立“楼顶店图书馆”基金会,捐资5000美元作为首批基金,20年来,每年夏季都发放一次,以奖励当年本村考上大学的学生。

后记

郭宅本宗里,海外有超众、时杰两位老叔,都已90多岁。我生于1942年腊月。国内外同辈我算年龄最大了。我胞弟妹五人均在福州购房居住,家庭和睦,生活美满。而我们的楼顶店祖厝,如今基本空置。

去年,上明公派下的兄弟来说:祖厝面临拆迁,一定要组织兄弟姐妹们回祖厝聚一下。

春节时,我将分散在福州各地的兄弟姐妹都找了回来。上明公到我这一辈已是第五代,海内外男女共五十人,大多不知道祖上和祖厝的历史,我就指着大厅上家训、中柱上对联,给同辈人讲讲楼顶店家族的历史。我还能做的,就是写下这篇文章,留给我的子孙后代。

□征稿

这里,给出一个平台,写传家的故事:从你往上三代,追溯曾祖、祖父与父亲行走人生的轨迹。

投稿邮箱:mandu_hxds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