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12月7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03版:关注/本地

  1. 版面导航
2016年12月7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为古城体验游 读者们“拼了”
海都记者逐一回访,百余读者各显身手,争抢本地体验者名额;外地旅游达人,统一登录“泉州市旅游局”官微、微博报名
扫码关注泉州市旅游局报名古城人居体验游

N海都记者 刘燕婷 吴月芳 黄谨 文/图

海都讯 “我很爱古城,爱逛古街,西街、城南的各条老街巷我都逛过,能做好向导!”

“我关注了快一年的‘花巷’,你们的推送我篇篇都追,有的还按图索骥去寻找。”

“我会摄影,爱视频,如果入选,我可以全程拍摄!”

……

本报“古城一家人”策划第二阶段——“做一回泉州人”三天两夜古城人居体验活动,征集6名本地旅游爱好者,仅一天就有上百人报名(详见本报12月6日Y2版报道)。

为了公平、公正地筛选出最了解古城文化、最能胜任的向导,昨天海都报记者客串了一把面试官,对100名读者进行一一回访。而为了能最终入选,读者们也是拼了,有的罗列每条老街巷,有的打忠实读者的亲情牌,还有人直接说“我能为活动做贡献”……

还未接到电话的读者,今天请保持手机畅通,我们将继续回访,并将于明天公布6名本地体验者的最终名单。而面向外地征集的6名国内、国际旅游达人,报名还在继续,读者可统一登录“泉州市旅游局”官方微信、微博进行报名,时间截至12月14日。

报名故事

张福英:

想带外地达人 看充满生活味道的古城

50岁的张福英,是泉州幼高专的老师,老家南安,童年时代便随父母来到泉州,在花巷长大。

“小时候,古城里能玩的地方很多,文化宫、开元寺、体育场(现在的中山公园),都是玩伴爱去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初的古城味道,在张福英记忆里浓得化不开,当时文化宫里,可以猜灯谜,每天都播露天电影,还有从外省请来的演出团,表演杂技、口技等。“最好玩的是攻城炮,一根长竹竿立在地上,顶端挂一个鸡笼一样的小房子,里头放一小串鞭炮。大家从地上扔带火的鞭炮,看谁能点燃小房子里的炮。”很多年轻人总跃跃欲试,挑战成功的,还能拿到奖品。

元宵节到开元寺看花灯的人,更是挤得背贴背。当时看花灯要凭票入场,开元寺门口总是挤满了着急询票的人。

张福英教的是“休闲服务管理”专业,常开设闽南文化课。“课上讲得再多,都不如亲自去感受一番。”于是,她将课堂搬到西街,搬到南门,搬到五店市,带学生去走古城、看古厝,去吃润饼菜,品尝老巷里的满煎糕、四果汤、石花膏……对闽南文化,她希望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脚步去丈量,用舌尖去品尝。

张福英说,自己有能力做一名将古城推广出去的使者,带外地达人深入了解古城文化。

苏容光:

想唤起海外亲人的乡愁 再回故里看看

“我爱摄影、录像,假如我入选,我将全程视频记录!”61岁的苏容光,为了能够入围,也是蛮拼的。

他家在钟楼边的週顶街,是1910年建成的西街苏联福私宅,被列为全省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洋楼,占地500多平方米,外墙是白色的西式图案,虽已颓废剥落,但犹能洞见它曾经非凡的气质。

洋楼是苏容光的祖父建的。苏容光在这楼里生长,幼时最爱在后花园里玩耍。花园与泉州影剧院仅一墙之隔,在上世纪60年代末,每当有热映的影片上映,“就会有一二十个逃票的年轻人,爬上我家花园假山,翻入影剧院,我也曾偷偷翻过几回”。

曾经繁极一时的苏宅,如今仅剩空空的大宅,苏家的后人,也散落多国。

苏容光对古城的了解已无须复赘。他说,这次活动是最接地气的泉州游,他想将全程拍摄下来,用视频的方式发给海外亲人。“我想唤起他们的乡愁,让他们再回故里走走看看,再回到苏宅来,忆忆当年。”

郑在生:

古城文化需要弘扬 我来做这样的人

郑在生很健谈,之前单位有远方客人来,他都会自告奋勇在古城当导游。

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郑在生,业余时间喜欢收藏研究古今中外钱币。钱币背后有很多历史信息,因此他对历史也颇有研究。再加上生活在泉州这座有故事的城市,平时也会留意收藏泉州故事。

看到本报推出“做一回泉州人”三天两夜古城游活动,郑在生主动联系我们,表示希望参加这个活动。“古城的文化需要传承和弘扬,我可以做这样的人。”郑在生说。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