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曾小琴
“完美收工”,看着手中盘好的“簪花围”,四年级的刘薇面露满意的笑容,得意地欣赏自己的佳作。
刘薇来自四川,现就读于丰泽区临海小学四年四班。谈起自己的公式埔情结,这位乐观外向的小女孩话匣子一下打开。因父母在公式埔附近一家服装公司上班,还是三个月大的婴儿,她就跟随来到泉州,从此与公式埔结下缘。一晃十年,她已完全融入这个富有海味的社区,她喜欢午后端坐租住的房子,寻思对面独具特色蚝壳厝如何生成。也常散步海边,大口呼吸海的味道。最让她迷恋的,当属每每从她眼前飘过,那后脑勺扎着的一个个“移动花园”,就像磁铁深深吸引她。
“入乡随俗吧,我也想扎一个这样的发髻”,这个念头深深扎根她的心头。小学三年级,学校开设少年宫“公式埔女头饰制作兴趣小组”,她毫不犹豫报了名,为此还兴奋了好几天。学校特地请来社区头饰制作高手当教。印象深刻的是,要扎髻需把头发扎紧,但因手小,起初她老是扎不紧,兴奋之余有点沮丧。老师见后,手把手教她。因为学校上课时间固定是一周两节课,繁琐的盘发技术必须反复练习才能学会,为了早日学会,她吵着让妈妈给自己置办了一套工具,平日里到社区人家去学习,回家再自己反复练习。如今几分钟时间,小刘薇的“簪花围”便大功告成。
刘薇介绍称,不仅自己学会,一有闲暇时间,她还当起妈妈和外婆的小老师。如今在她的带动下,妈妈和外婆都会扎“簪花围”。每年农历正月廿九公式埔的妈祖巡香日,刘薇和妈妈也穿着公式埔服饰,盘着“簪花围”,跟着队伍巡香。回到四川老家,她会特地盘头,引来一阵羡慕和好奇。
泉州临海小学校长谢国耀介绍,公式埔女头饰既保留了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是我国古代“骨针安发”等历史的延续,又在长期的劳作实践中有所发展、演变,形成独特的头饰风韵。学校基于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2006年组织教师开展了公式埔女头饰制作兴趣班活动,定期邀请“校外辅导员”——公式埔社区远近闻名的头饰制作高手辅导教授兴趣班的同学梳头、盘头、制作头饰。同学们在兴趣班活动中不但学会了制作公式埔女头饰,还了解到“公式埔女”头饰文化、公式埔女习俗等公式埔特色文化。目前临海小学公式埔女头饰制作兴趣班共有学生60人,其中外来工子女占一半以上,大部分学生在几分钟之内都能自己动手盘一个“簪花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