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护廊改为木结构,灰瓦屋顶,更有古民居韵味
长廊屋顶安装玻璃,可增加城墙采光
N海都记者 石磊磊/文 毛朝青/图
海都讯 位于福州五一广场北侧的于山古城墙,是市区现存不多的明代城墙之一。这段只有十多米长的古城墙,半个月前开始围挡施工。据悉,此次主要是将城墙前的水泥混凝土长廊,改为木制结构。明城墙的修复工程预计将于下周完工,长廊屋顶采用灰瓦加玻璃的设计,增加采光,市民在阴雨天也可以细致地品味明城墙。
木长廊黑漆灰瓦 打造古民居风格
昨日,记者重新探访了明城墙。据现场施工人员江先生介绍,这几天,他们在打磨木结构长廊,准备上一层黑漆,这是福州传统古民居的做法。江先生说,这种古民居的屋顶,防水性能好。
一位古建筑专家告诉记者,于山明城墙原先的防护长廊,装饰以彩绘为主,主色调是红色,屋顶不透光,这影响了古城墙的展示,从风格上看,更像是寺院的装饰。而此次改造用木结构,加上灰瓦,风格更偏向于古民居,更有韵味。
于山明代古城墙,是福州市民最熟悉的古城墙之一。据记载,明朝洪武四年,也就是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在旧城址上重建福州府城,这段城墙就是那时兴建的,辛亥革命后,因为拓展马路,明城墙被拆除。
园林专家郭斌告诉记者,1986年,福州市政建设部门按照古代月城的原型,在南门至水部门间,依山势重修了一座仿建的月城,全长173米,一是对历史的凭吊,二是作为于山登山路的路基。
于山城墙中,只有十余米长的城墙是明城墙。在郭斌的记忆中,当时这里还是停车场,拆除后发现了明城墙的遗址。“城墙表面的石条凹凸不平,应该是城墙的内部结构。过去城墙附近都是民居,很多石块石条被搬走,留下目前的状态。”郭斌说。在于山上还保留着不少明代遗址,比如戚公祠、吸翠亭等,吸翠亭后还有明代正德年间的石刻,但这些明代遗址的历史,都不如明城墙早。
建造方式改进 明城墙具时代意义
福州筑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之前,在新店镇古城村,还保留着战国城墙的遗址。文史专家卢美松说,明代的城墙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此前福州的城墙大都是在石块基础上夯土建的,明代城墙则是用坚固的长石条砌成。
明城墙周长3439丈(1丈=3.333米),高2丈1尺、厚1丈7尺,向南绕过于山、乌山,向北延伸至屏山,山顶上建造样楼,也就是如今的镇海楼。城墙开设7座城门,除东、西、南、北门外,还有汤门、井楼门和水部门。卢美松说,明城墙的作用是保境安民。明朝嘉靖年间,福建多地受倭寇侵扰。福州城外的民居曾被洗劫一空,但明城墙多次抵挡倭寇进攻,城内从未失陷过。
随着城市的建设,明城墙从辛亥革命后开始拆除,很多老福州记得,白马路过去叫做环城路,这条路就是拆除明城墙后建设的。如今在乌山的冠亚广场、鼓楼区的公正新村、井大路上等少数地方还能找到明城墙的遗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