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年5月25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14版:泉州新闻

  1. 版面导航
2011年5月25日

鲤城年内建成104处避灾点
同时建7处地震应急避灾场所,最小的也可容纳2000人以上

N本报记者 吴月芳

本报讯 今年年底前,鲤城将在全区建成104个自然灾害避灾点,以及7处地震应急避灾场所。昨天,记者从鲤城区政府了解到,此前鲤城已经在江南、浮桥、金龙、常泰四个郊区街道各设有一处社区级自然灾害避灾点。此次布局将更广,涉及全部8个街道及每个社区。

将建的自然灾害避灾点中,区级点3个,容量不小于300人;街道级18个,每个街道建成2到3个,容量不小于200人;社区一级83个,每个社区原则上建设1个,容量不小于100人。人口较多或居住范围较分散的,根据当地实际建2个社区避灾点。

地震应急避灾场所将利用城区周边的公园、广场、学校操场等空旷场所,综合考虑临时性和长久性的需要。其中,至少有一处避灾场所有效面积不少于10000平方米;其余6处不少于5000平方米,可容纳人员2000人以上。

区级避灾点将利用人防工程、体育馆、影剧院、会场、学校和社会福利中心等公共建筑物。街道级避灾点主要利用现有的文化中心、学校、食堂等符合避灾安置要求的公共设施。社区避灾点利用礼堂、社区场所、老人活动中心和中小学合并后闲置的学校及祖厝、祠堂等公益活动场所。

今年7到8月,鲤城区将采购及储备避灾点配备的救灾应急物资,主要为床铺、棉被、应急灯、手电、灶具、餐具及脸盆、水桶等。至9到10月,鲤城区将完成对各避灾点设置标志牌,完善避灾点工作制度、人员职责等。

每个避灾点修缮完后,通往的主要路口将悬挂路线指示牌。自然灾害避灾点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改造和日常维护、检测及救灾物资所需的资金由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

3上一篇  下一篇4